六堡茶的茶器、环境与茶艺
六堡茶是一种源于老百姓饮用的大众茶,其历史上销售最高峰的时期,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从事体力工作的华裔工人,以供他们消暑解乏。因此,六堡茶最初的冲泡和品饮形式极其简单,一个茶桶、几个茶碗就能完成。但如今流行的茶饮冲泡方式由于受到功夫茶的影响,茶具的类别已经非常全面。一套简单完整的茶叶冲泡品饮器具就包括了茶盘、茶壶、盖碗、滤网、公道杯、品茗杯,配套的茶具还有杯洗、杯托、茶匙、闻香杯等等,更有茶客还要在茶盘是摆放各种形态类别的茶宠,以至于目不暇接。
其实,六堡茶品饮的茶具使用因人而异,有品饮者喜爱精细瓷器,也有品饮者爱用返璞归真的土陶或竹木茶具,这些都不是器具选择的关键。器具布设选用的关键首先在于实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冲泡出六堡茶的品质者,便是好的器具。其次是要赏心悦目。茶具对于品饮是一种辅助功能,摆设合理的茶席能给品饮者带来美的享受,增强品饮者的身心愉悦程度。因此,茶具并非越多就越好,那是一种暴发户的土豪做派,品茶是一件修身养性的雅事,选择合适的器具才能与茶汤的品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既是雅事,当然还讲究品饮者和品饮场所共同构建起来的品饮环境。其实不仅“酒逢知己千杯少”,品茶也需要知己。所谓“酒三茶四”,故“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日神,二客日胜,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品茶不宜人多,三两懂茶的知己围品则可。如此围而饮之,品饮者之间更能畅所欲言,而且更便于品饮者之间的交流。同时,品饮场所也非常重要,在一个嘈杂的场所里,无处不充斥着烦躁的气氛,品饮者难以安心地对茶的优劣好坏做出品评;而肮脏有异味的场所,令人难以久坐,直接影响到品饮者对茶汤气味的判断。因此,一个优雅安静的品饮场所,进而为品饮者营造出一种恬静安详的品饮心境,使品饮的效果更佳。
虽说茶随人性,品饮者的习惯决定了他所选择的茶艺方式。但在一个相对良好的品饮环境下使用合适的茶具冲泡六堡茶,还是可以遵循一套基本的茶艺,其基本步骤可分为:备具(择器)— 烧水(择水) — 赏干茶 — 洗茶具 — 入茶 — 润茶 — 醒茶 — 冲泡 — 出汤 — 分茶 — 品茶 — 谢茶。
备具
先说备具。六堡茶属黑茶类,根据它的特色,选宜兴紫砂壶冲泡为上,这可以充分释放六堡茶的风味和特色。亦可选用钦州坭兴陶或盖碗,虽然冲泡后的滋味和韵味相比紫砂壶冲泡逊色,但仍然能展现出六堡茶的风韵。由于陈年六堡茶汤色具有红浓特色,使用玻璃公道杯可得到充分展现。而品茗杯则宜选用白瓷杯,如此更容易观赏六堡茶的汤色。另外,在泡茶之前,应将茶具茶席布置好。
择水
烧水先要择水。古人的择水方法本文已有论述,虽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择水之法今已难得施展,但“其山水,捡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急激勿食之”的理论,以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的说法,这都说明了去除水中的杂质,对于茶汤的口感以及饮茶者的健康都非常重要,是故“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此即说明以好水较次的茶,茶性会借水质而充分显现出来,变成好茶;反之,用较次的水泡好茶,茶性便变得平庸了。由此观之,泡茶用水大有讲究,六堡茶冲泡用水也是如此。六堡茶的滋味和香气需要高温冲泡方可德其真味,因此必须用沸水冲泡方显六堡韵味。
赏干茶
鉴赏干茶时,茶荷可根据茶盘茶具整体效果需求选择,因此选用白瓷赏茶荷更利于观察六堡茶黑褐油亮的干茶色泽及均匀度。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准备一个茶样盘和放大镜,用来观察六堡茶的金花。
洗茶具
真正进入冲泡程序之前,清洗茶具和品茗杯的洗具环节也相当重要,应做到干净清洁,为品饮者营造一个整洁宁静的品饮环境。
入茶
其后,根据茶壶或盖碗大小入茶,此时应注意投入的茶量。入茶时,如有碎末,则先入碎末,后入条索均匀的干茶,这样可防止碎末在出汤时随茶汤倒出。
润茶
润茶时,可根据茶叶量,倒适量开水盖过茶叶即可,并快速将茶水倒出。
醒茶
接着应醒茶。拿起茶壶或盖碗,将茶叶在壶内或盖碗内上下摇动几次,让茶在壶内或盖碗内松散,然后打开盖,让茶气溢出,亦可闻香。
冲泡
当前期的各种准备完成后,即可冲泡。此时将烧开的水注入壶或盖碗中。如果是紫砂壶,可再盖上盖子后淋适量开水在壶身上,以提高壶内温度,释放茶味。不过要注意泡茶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茶汤过浓。因此,要把握好泡茶时间。
分茶
冲泡开汤以后,便可分茶。分茶是为了体验一种“好事共享”的精神。在分茶时,需注意茶汤温度不宜过高,茶量约七分满即可。可来回分茶,做到杯杯均匀,浓淡相同。
品茶
茶汤入杯,品饮者应注意茶汤温度,太烫就会烫手和舌头,影响喝茶兴致。品茶时应注意自身姿势和形象:品茶不可一口饮尽,应分三口,第一小口试汤温,第二口尝茶味,第三口即可饮尽享受满嘴的茶味了。六堡茶的品饮宜小杯多次,品味不同泡次的味道。
谢茶
饮过后还应谢茶。此道礼数是为了感谢其他茶友的品尝和支持,以表心怀感恩,礼貌待人。
(本文内容节选自《六堡茶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