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坪林茶叶博物馆中曲径通幽的回廊。
台湾坪林茶叶博物馆,展示、介绍中国唐、宋时期的制茶方法和器械。
对于茶乡坪林来说,建在与之隔溪相望的茶叶博物馆上的红瓦,就如同插在绿叶上的红花,不但把青山绿水的坪林装点得更加美丽。更重要的是,有了红瓦下博物馆的连结,茶乡因此得以与茶的历史和文化结合,外在的秀丽、简朴,与内里的厚实、充盈达致统一,人文气度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面为茶园衬托,座落在北势溪畔的坪林茶叶博物馆,为一闽南安溪风格的四合院建筑,占地二点七公顷,是台湾最集中和充分展现茶文化的场所。建筑的采用安溪式本身,就已是一种历史连结。因为坪林现在制作的包种茶,就是一百五十年前的福建安溪县人王义程所创制,后来才传到台湾的。
馆的入口处,一块悬挂在正中间的壁饰,汇集了古今书法中对茶字的写法,旁边辅以实物的百年茶树老干,在予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将馆内所要彰显的茶的历史和文化的主题,开宗明义,简洁明了,形象点出。
博物馆共分展示馆、活动主题馆、推广中心三大部分。
展示馆内又分茶史区,茶事区、茶艺区三个小部分。茶史区既介绍茶的缘起,中国历代制茶技术的变化,也介绍饮茶礼仪的沿革,茶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系。依着时间的推移,层次分明,一一予以列出。茶事区介绍茶的专业知识。从茶种、茶叶的分类、茶的组成成分、到制茶与茶叶产销的关系,茶叶评鉴的过程,均予以详尽介绍,并利用模型与实物交错进行展示。茶艺区则介绍如何判断好壶,养壶、通常和特殊的饮茶方式,将茶与茶具的关系予以充分说明。
展示馆最大的特色,是在茶史区采用现代蜡像技术制作了多个模型,来形象地再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场景。从中观众既可看到栩栩如生的茶圣陆羽,正托腮凝神,伏案撰写《茶经》,也可看到依据南宋画家刘松年《茗园赌市图》意境重现的宋代茶馆中“点茶”、“斗茶”的情景。还可看到清代茶馆日益世俗化,不但文人雅士、生意人、普通平民也加入喝茶行列的盛况。
馆员说,因为陆羽推动了唐朝中期以后中国茶文化和茶叶贸易、制茶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馆中对唐以后的茶史有更为详尽的介绍,在茶农和茶商的心目中,陆羽不仅是茶圣,而且还是茶神。
在活动主题馆中,台湾著名微雕家陈逢显雕刻的“世界最小茶壶展”正在这里展出,需透过高倍显微镜才能欣赏到的这些微小茶壶,吸引了很多民众好奇地观看。陈先生说,博物馆每一季度都会举办一个以茶为主题的展览,馆中大部分展品是固定的,但主题馆中的展览却是来自四面八方,定期更换,常展常新的,这些汇集各地精粹的展览不断丰富博物馆的内容,为博物馆源源注入新的活力。记者看到,下一个季度展出的主题是,名家收藏的御制茶壶。
当记者来到推广中心时,发现这里不仅陈列着坪林的包种茶,而且还有台湾其它地方的名茶。问馆员为何不只是陈列坪林产的茶。回答是,茶文化既是坪林的,也是台湾和大陆甚至世界的。坪林人的气度,于此或可见一斑。
博物馆的东侧,是仿江南古典亭园式建筑而造的紫竹楼与明月楼,由曲径、迴廊、假山、飞瀑、角亭、鱼池、修竹组成,访完各分馆后,面对徐来山风,在这里品上一壶清香爽口冷泡包种茶的记者,对茶的感受,已自不同。
也难怪坪林乡观光协会的负责人陈耀章先生敢说,未来大陆游客来时,坪林是一定不会输给别的景观的,说不定那一天,我们这里首创的冷泡茶饮法,也会在大陆蔚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