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产茶历史悠久,被誉为“千年古茶都”,而东峰镇更因北苑贡茶为世人所识。在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东峰镇的屡屡茶香不断为这片南方故地增色添香……
而今,历史的繁华正在重现。行走在东峰镇新建街,大大小小的茶厂鳞次栉比,空气中氤氲着茶叶的清香。在全镇近50家茶企中,范外生的东峰茶厂可谓是一块老招牌,而这块老招牌,在一代老茶人的艰辛努力下,正迸发出耀眼的“金光”。
兴衰之变,从高峰跌入低谷
1982年,建瓯县东峰茶厂建厂。当时,茶叶还属于二类物资,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建瓯全市也仅有东峰、小桥、南雅、小松四个公社茶厂。
在那个以能进国企上班而荣耀的时代,哪怕应聘一个工人的岗位,也是“万人过独木桥”。范外生,这位具有高中学历和7年做茶经历的茶工,在经过层层选拔后,顺利成为了茶厂的会计。
“我们只管生产,销售和市场根本不用愁。”范外生清楚地记得,茶厂成立第一年,就凭借得天独厚的品质优势,成功制作了10万公斤毛茶,销售额八十多万元。
这样的“好年景”,一直持续到1986年。这一年,也是茶厂效益最好的一年,全年产毛茶25万公斤。也正是那年,范外生成为了东峰茶厂的厂长。
市场,总是变幻莫测。上世纪90年代初,茶叶外销市场萎缩严重,作为完全依赖出口的建瓯茶叶来说,无疑是个难熬的寒冬。
“当时我们的茶叶主要是出口日本。1992年起,由于日本茶叶市场需求骤减,我们厂的茶叶出口量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近一半的货物积压在仓库。”范外生心急如焚。
第二年,市场并没有及时转暖,反而越来越让人看不到前景。茶叶滞销,茶山就难以产生效益,种茶的村民便开始纷纷砍掉茶树改种橘子等作物。
越擦越亮,老茶厂重焕新生
“东峰茶品质优良,矮脚乌龙更具有悠久历史,毁了可惜!”市场即使如此低迷,可范外生等老茶人却不愿看到东峰茶产业就此没落,茶山就此消失殆尽。
可是,当时的利润已全部上缴,厂里根本没有家底来抵御市场的冲击。“哪怕贷款,也要撑下去。”东峰茶厂顶着压力,倔犟地坚持着。
1995年,上级决定转包茶厂。
作为厂长的范外生,不仅对茶有情,对厂子更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爱。可是接手厂子,不仅要上缴不菲的费用,所有盈亏都得自负,风险,都扛在自己肩上。
“近20年来都在与茶打交道,茶已经成了我最深情的朋友,让我难以抗拒。”范外生毅然接过了这个当时烫手无比的“山芋”。
好品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而品质必须从茶山这一源头着手。承包茶厂后,范外生开始从分散的茶农手中承包茶山,从源头狠抓茶青品质。此前,东峰茶厂没有自己的茶山和茶叶基地,茶青质量参差不齐。承包茶厂第一年,范外生便将300多亩茶山纳入厂里。
通过在基地推广标准化栽培、科学管理茶园等措施,茶青品质不断提升。此外,在生产设备和厂房标准化建设上,范外生也不吝投入,采茶机、分筛机、分选机、做青机……茶厂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
几年后,东峰茶厂重新迈向正轨,东峰茶厂的招牌,也被范外生越擦越亮。
乐在其中,做茶就像交朋友
作为老茶人,62岁的范外生被人尊称为“二师父”。
“在东峰镇众多茶人中,范厂长德高望重,不少人都曾向他请教过制茶技艺。”如今已是德全茶厂厂长的魏德全说。他,也是范外生的学生之一。
做茶辛苦,起早贪黑,但范外生却乐在其中。他说:“做一泡好茶,是我几十年的追求。”
花甲之年,但每逢采茶制茶季节,范外生仍彻夜不眠,从采摘、摇青、炒青、烘焙……每一个环节都亲自盯着。经历十四五个小时的守候,当一泡芳香四溢的茶叶制作完成时,他总是忍不住拿起电话遍邀好友来品尝。
“这时,是最惬意的事。”范外生说,“做茶没有止境,好在,做茶就像交朋友,让人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