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产好茶。武夷山的众多茶企,各家都有各家的“看家茶”。幸福于工作在这个产好茶的城市。记者穿梭于各家茶企,结识了众多的茶人,也喝了不少“看家茶”。
每当提及、说起、喝到“海西一号”,总不免想到武夷山市岩茶厂,更会想到“海西一号”的制作者徐秋生。
1973年出生的徐秋生,1991年便开始学习茶叶管理、生产制作及深加工技术。那一年,他与陈荣茂、刘安兴成为师兄弟,从此结下“铁三角”的茶缘。
1996年开始,“铁三角”将武夷山市岩茶厂发展壮大,走出了武夷山,走出了福建,走向了世界。
8月30日,这是制茶进入尾声的季节。作为厂长助理的徐秋生,最近正为茶厂搬迁新址而奔波忙碌着。厨房的设施、食堂的用具、办公室的配备、车间的布置、交通工具的选择……徐秋生一件件事情认真地考虑。
2年前,记者认识了徐秋生,印象中的他就与“认真”二字紧密联系。
“大红袍”,对大多数茶客来说早已如雷贯耳,然而,如今市场上的“大红袍”多数为“商品大红袍”,即武夷山茶人依托武夷山茶叶品种资源丰富这一条件,根据自己的想法,选用一个或多个品种,经过精心研制,依照“岩骨花香”原则拼配而成的武夷岩茶代表产品。
目前,武夷山的拼配主要分单一品种拼配和多品种拼配。商品大红袍属于多品种拼配。制茶师按照茶性做茶,随时调整。拼配茶品质如何达到上佳,除原料外,天气、茶师水平、状态都重要。
“拼配不是简单的叠加。拼配出来的大红袍,最好是‘像什么品种,又什么品种都不像’。”徐秋生说。为了能更好地拼配,他多数时候都采取“先小样、再大样”的方式。先做出少量样茶,请陈德华等名家茶人品评,得到认可了再多做一些,进行二次审评,满意了再正式生产。“这样做有余地,品质更稳更有保证。”他说。
23年来,徐秋生一直从事茶叶管理、生产制作及深加工事业。在这些年里,他继承前辈的传统制作工艺,与同行们的不断交流、探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总结,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武夷茶制作的工艺,使得武夷茶制作工艺更上一个层次。如今,这套制作工艺已经在武夷山市桂林岩茶村得到普遍推广。
当学徒时,徐秋生扫地扫了三年,“把扫把压低一点,慢慢地往前扫,这样子茶末、粉尘才算真正扫干净。”当上了制茶师后,“看茶”看了四年,“请专家、前辈来看茶,经常请他们指点哪些做得不够,哪些可以加强。”如今,徐秋生在要求他人之前,总是以身作则。为了营造厂里干净、整洁的环境,徐秋生要求员工不能在厂内吸烟。为此,他先戒了自己抽了近20年的烟瘾。
之所以要认真,徐秋生表示,做茶来不得“忽悠”。做茶时,任何一个环节你“忽悠”了,最终都是茶“忽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