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
“爽朗”、“亲和”、“女茶人”。这是记者对季素英的初印象。
这位生长在武夷山水里的女茶人,话语直率简明,可一谈到茶,就有说不完的话,似乎想把三三绿水、六六奇峰的武夷岩茶故事一并告诉你。跌宕的语气、饱满的神情里是对武夷岩茶的自豪和传承的使命感。
不过,喝下一杯她手做的武夷岩茶,当上好的香、水浸润味蕾后,便会真正认同她的信念——武夷岩茶传承的是自然味。
原声回放:
“好的武夷岩茶是一杯自然的味道。” “茶韵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一种幸福。” “做茶,始终不能让茶的生命消失。”
传承:
80后女茶人 坚守武夷岩茶手工精艺
作为80后武夷女茶人,季素英的报道早已见诸《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等许多媒体。不仅家里世代制茶,她更拜国家级传承人叶启桐为师。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启桐对岩茶制作兢兢业业。季素英也一直遵循着师傅的教训,始终坚持手工制茶技艺以保持茶的自然生命。
对于武夷岩茶,武夷山市其云岩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季素英深觉自豪。仅做青环节,一句“天变即变、青变即变”就足以让茶人用一生体会,更别提拼配、炭焙等等技艺中交织的讲究。她坦言,机械制茶不可少,但手工制作是武夷岩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正因如此,多年以来,季素英一直坚持传统制法,精进茶艺,同时带领同事一起研习。公司也坚持以传统炭火焙茶,并有10%以上的产品由纯手工制作。
多年的坚持后,她已能独立完成整套手工制茶工艺,每年都坚持制茶参赛或与前辈分享。不少作品受到师傅叶启桐的肯定并取得荣誉。2011年,她的作品就获武夷山金奖,今年的全国大赛“国饮杯”上,季素英亲制的纯手工肉桂更摘得冠军奖牌。
品质:
好环境保证茶叶来源
制茶融入太极韵味
传承、发扬是一门技艺最好的延续方式。季素英深感,必须让岩茶深含传统韵味与上佳品质,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在她的茶室里,摆着一件名为“清河骨鲠”的岩茶。名字初感拗口,经解释后,才知是她对岩茶的感悟。“清河”形容香气悠长、茶汤之甘,“骨鲠”描述茶味厚重,源于当地品饮岩茶时常形容的“岩骨花香”、“骨鲠在喉”。
“这些都是烂石砾壤的好环境才能出来的山场气息。”季素英告诉记者,“其云茶园的土质或者属于烂石或者砾壤,园内沟壑纵横、终年有云雾滋养,让这里产出的茶具备了醇厚岩韵。”
好原料还需好手艺。熟悉季素英的人知道,她八岁习武,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这不仅让她胜任摇青、茶青等力气活,还多了几分灵气。她将太极融入制茶,成为自身特点。
季素英说:“茶叶有生命,太极中的柔和性和协调性运用到手工制茶中,能使叶片的受损程度最小化,做出好茶的几率更高”。这样的产品不仅被首都大酒店等企业列为特供茶,还有许多茶友上门相求。
推广:
言传身教
让更多人了解制作技艺
虽然季素英笑称“年纪轻轻不敢当”,但交往的朋友中不少人总喜爱称她“季老师”。不仅因为她早年曾在学校执教,更因为多年来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推广。
长期以来,很多学校都邀请季素英义讲岩茶文化,并做手工制茶授课。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院校,还将即将出国的学生送到其云,希望让学子们在出国前体验民族遗产的精妙,增强文化自信。
“孩子们原以为茶青放机器里走一道就出成品了。” 季素英笑道,“跟了几天,看到茶青经过晾、摇、揉、焙等程序,从无味的树叶里渐渐生出他们熟悉的香味,一个个都非常惊讶。告诉我‘以后喝茶能感受到茶人的辛苦,会有一种幸福感’。”
在年轻人中推广之外,季素英也在各地努力推广着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今年7月,山东海阳市就慕名特邀她到当地参与乌龙茶推广,研究“海阳乌龙”开发的可行性。对此,季素英感言,自己的梦想是希望武夷茶叶能越走越好,武夷岩茶的手工技艺能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