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门户网8月29日讯: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相传最早为一种野生茶,经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栽培家茶,至宋代,庐山名茶已成“贡茶”。庐山云雾茶的品质特征是芽肥显毫,条索古朴秀丽,茶汤香浓味甘,汤色清澈而久负盛名。
《庐山志》载:庐山云雾茶“初由鸟雀衔种而来,传播于岩隙石润……”散生于荆棘横生之灌丛,产量甚少,主要于庐山寺庙的僧人栽培,而云雾茶的规模种植是在20世纪,引种茶苗,购进茶籽,从1933年的30余亩,发展到大小茶场40余个,茶园种植面积达1.1万亩,其中庐山管理区约5520亩。
庐山之云雾系充沛的雨量所伴随的蒸发形成特别充足的水蒸气聚集于沟壑润谷,而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庐山地就必然多雾,全年达190余天,而茶是喜漫射光合雾气滋润能提高茶叶品质。
庐山之成土母质类型多样,因剥蚀和侵蚀作用强烈成土母质以坡积,坡积-残积为主,向上发育的土壤土层较薄,碎石砂粒较多,在茶园主要分布的丘陵和山坡平缓之处,有一定厚度的残积母质,向上发育的土壤较深厚,质地较细,向下粗骨部分逐渐增加,土壤0至50厘米的平均总孔隙度达55%以上,地带性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及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水平具有依次更替,呈现垂直地带性的特征,并随着海拔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和水、肥、气的垂直变化影响到土壤结构及肥水保蓄和供应能力。
以对海拔400m、900m土地黄棕壤的检测结果来看,土壤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分别为2.8%至3.1%和105ppm至121ppm,磷钾水平取决于母质类型差异较大。从庐山地形地貌、成土母质、理化性状及四季温度变化小,昼夜温差大,早夜凉,中午热,白天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合成和植物内积累的光合产物较多,夜间温度相对较低,茶树的呼吸作用较弱,消耗的光合产物少,积累的有机态物质就多,茶树(芽叶)的内含物丰富,氨基酸、咖啡碱、芳香类等有效成分含量提高,茶树又长期处于漫射光的良好条件之下,所以庐山云雾茶的鲜叶嫩度好,品质高。
庐山云雾茶名字的确切来历已难于考证,而从北宋诗人黄庭坚诗云“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云腴指白而肥润的茶叶,后一句说明宋人点茶在茶磨中碾成粉末的茶叶,因多毫如雪又白故形容胜于雪,表明宋时就有庐山茶,而在明代的《庐山志》中庐山云雾茶的名字已有文字记载,由此可见,庐山云雾茶至今至少有300年的历史。
庐山云雾茶应该是当地的群体种,以从该群体中选育出的主栽品种1号来看其的生物学特征: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树枝呈半开张状态,分枝密而紧凑,叶片基本上呈水平状着生,叶片为椭圆形为主,叶色色泽显深绿,叶面隆起带有光泽,叶尖渐尖而锐,叶缘微波。但春茶茶芽呈黄绿色,夏状茶以呈紫色为多,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35.7克,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9%,茶多酚22.3%,咖啡碱3.4%,芽叶的生育力较强,发育密度也较大,春茶一芽二叶的盛期在四月上中旬,是产量较高的茶树品种之一。
庐山云雾茶的制作方法精细,采摘鲜叶原料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加工工序为杀青、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条、拣剔、提毫和烘干等多道工序。其鲜叶的采摘一般在四月底开始,鲜叶采摘后进行摊晾,薄摊4至5小时,鲜叶失水30%左右开始炒制,首先是杀青以锅温150℃左右,每次投叶量350-400克为宜,手法上采用双手抛炒,以抖为主略带闷的方式,至青气散发,茶香透露,叶绿转暗且柔软为宜,化时约6分钟;庐山云雾茶是卷条状,为了及时散发水分和降低叶温,防止叶色黄变而影响品质,杀青后的芽叶要放在竹簸内抖散和簸扬,以保持茶叶叶色翠绿和香味鲜爽;经降温的茶叶置于圆簸箕内来回转滚揉捻、成条、抖散,再炒二青,搓理条,使芽叶白毫满披达到成型和提毫的效果。最后将茶烘至含水量6%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