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说,“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他的这段记载往往让人没开品就醉了,但随着现代机器制茶工艺的发展,为了追求高效率,传统制茶手法日渐式微,手制炒茶工艺的老人越来越少,愿意传承手工制茶工艺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然而,在天心岩茶村,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产出了许多好茶。世代以茶为业的就有400多户,1万多亩茶山,年产值可达1亿多元,其中很大一批爱茶人一直坚守着传统手工制茶工艺。
出镜人:老苏
80多岁的老苏是现今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
说到茶总是神采奕奕,这位满头银发、脸上爬满了皱纹的老人,让人觉得他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儿子苏德发有个形象的说法:“老爹做茶,就像小孩子过年一样兴奋。”
1948年,20出头的苏炳溪凭借过硬的做茶技术做上了“带山”。“带山”这项活,上承做青,下接做焙,还要决定一片山是否开采,是件十分精细的行当。
他就是苏炳溪,坐在自家大坑口茶厂二楼的阳台上,老人用手比划着自家茶山的位置,自豪地说:“15岁开始,端上了‘做茶’这碗饭,如今70年过去了,我的生活从没离开过茶。现在家里有六七十亩茶山,茶叶养活了我,也养活了一大家子人。现在想喝什么茶都有,我们自己厂里就有大红袍、矮脚乌龙、肉桂、水仙,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喝茶梗了。”
听老人家说着以前的事,喝着亲手做的手工茶,由衷地感受到他对茶的热爱。我想,很多人是因他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头衔慕名而来,但这个头衔于他来说却没有太多附加的意义。他心中痴爱的只是那一片片泛着幽香的茶叶,是做茶时,看着一片片青叶变成绿叶红镶边的杯中极品时的喜悦,更是喝着亲手制作的香茶时的那份自豪。
如今,苏炳溪已干不了体力活,但对他来说,到山上转一转,却是件乐事。他总爱对村里年轻人唠叨几句“制茶经”。“也正是这份固执的坚持,才能固守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茶村里的晚辈们这样评价。
出镜人:马仔
马仔,是武夷山市青狮岩茶厂“少东家”吴在旺的绰号。2003年大学毕业后,怀着对武夷岩茶的爱,他返乡创业当上茶农,坚持学习祖辈们的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去年,春茶上市已经有一段时间,马仔家的茶叶凭借其过硬的手工制茶技术,品质自不必说,接到的茶叶订单不断,累计销售额达到上百万元。三十多岁的他,万万没有想到能打拼出这样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