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别峰庵坐落在后别峰,亦即双峰之阴的别岭上。此处幽篁森森,石笋参差,山雾缭绕,涛声不息。郑板侨独居在这所俨如绝世的别岭僧房里,读书与作画之余,则不时汲来中泠泉之水,烹煎新茶,独自品呷那啜苦咽甘之味。偶或在晨昏茗憩之时,抬望眼,但见远远近近的江景山景,更是分外迷眼:俯瞰浩瀚大江,波澜接长天;远眺吴楚诸山,玲珑若画屏。由是他便在这里先后撰成两首咏茶佳联,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一联是: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吴山当画屏。
另一联是: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清水烹茶。 乾隆十九年,则是郑板桥的厄运之年。他在历过十二年的宦海生活之后,只落得个罢官而归的结局,不由胸间塞满抑郁忿懑之气。
无可奈何,只得借助于游历江南山水,聊以释怀耳。于是不待春寒消逝,即开始浙江之行。沿途由杭州,而钱江,而萧山,最后抵达绍兴。他要在这里作一次寻“根”之游。只缘板桥故里,传说是坐落在禹王的马蹄印上的。而相传大禹死后,就葬在会稽山下。此次绍兴之游,郑板桥自然首先即去晋谒禹王陵。但见会稽山下,有禹池,有碑亭,有窆石,有古鼎,凡此般般胜迹,无不引得他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郑板桥熟知绍兴自古以来就是出产日铸茶的胜地。这次亲见城里城外,茶馆林立,比之扬州一带,其嗜茶之风尤盛,确乎茶道大行焉。当郑板桥坐进绍兴茶馆,频频擎瓯啜茗之时,不禁茶思飘逸,便即咏成了一副茶联: 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两三瓯。
郑板侨的茶联之中,有咏佛茶的,也有咏道茶的。早在雍正二年,亦即他三十二岁的那年,曾作冲破千山万水阻隔的青城山之游。 青城山历来被中国道教尊为第五洞天。其海拔在1600米以上,连峰接岫,千里不绝,素称拥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单八处胜迹。它那“青城天下幽”的独特魅力,则驾乎诸洞天之上。这里非但是道教文化的发祥地,而且也是道茶文化的发祥地。青城山道院拥有大片大片的茶园,其所自种、自采、自炒的正宗道茶,素有仙茗之称。若是“汲麻姑泉,烹树头新摘雀舌茶”而啜之,则“色淡碧,香气浓郁,入口若无味;少顷凉生,舌本如啖谏果(橄榄)焉”,真真叫人领略到它那“仙乎仙乎”的味外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