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因了某人的选料、拼配技艺,造就了种种价值不菲的“名人茶”;存茶,因了某人有意或无意的疏忽,造就了风靡业界的所谓“干仓”大师;泡茶,因了某人善用各种手法泡出适口的浓度,造就了圈内圈外闻名的“第一泡”、“神泡手”;品茶,因了某人熟知各个山头的茶性,能够大致咂摸出茶区、树龄、仓储状况等,造就了各类“蒙眼”品茶大师;乃至个别靠东拼西凑、复制粘贴攒出来一两本茶叶“专著”的文抄公,也堂而皇之成了“研究大师”、“理论大师”。
对“大师”不断祛魅的过程,正是品饮者自我提升的开始。初入门时,出于对品茶这个陌生领域的敬畏,多数人都会主动放低姿态,洗耳恭听。“大师”们的种种理论来者不拒,品发霉的“老茶”如饮甘醪;待到水平晋级,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开始有所选择地接受甚至质疑“大师”们的观点。面对各种茶时,“挑毛病”成了一种习惯,这个阶段会发现没有一款茶是完美的,“大师”们的形象也不再高大,有的甚至可以与骗子画上等号了;品茶到了最高境界,面对一款茶时,心态早已超越了功利层面,笑看浮云,再不知“大师”为何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