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自宋置县,历近千载。留下的古迹众多,是全省文物大县。其中,以墓葬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不多,除清代两江总督陶澍的墓因其位高权重、保存完整而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最为有影响的当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株溪墓群。
株溪墓群位于安化县东坪镇至江南镇资水段北岸一带,沿资水走势呈东西走向分布,所占面积约0.5平方公里。至今为止,已发现11座,有的为双人墓室,有的为单人墓室,全部为元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墓葬。
2008年6月,国家启动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安化县文物部门的邀请下,由益阳市文物管理处考古专家周创华、潘茂辉任正副组长,县文物所长刘巍奇、副所长欧阳红焰配合,对株溪墓重新开展了进一步的深入发掘。通过近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在东坪镇株溪村沿资水而下至江南镇江北村又相继发现了类似规格的墓葬10座,有的是双人墓室,有的是单人墓室,全部都用糯米石灰浆浇灌而成。墓室三壁均有彩画,有的是人物,有的是动物图案,其中以鹰犬为多。遗憾的是都被盗窃一空,无一幸免。经专家组考证,全部为元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墓葬。
2011年1月,经安化县文物管理所申报、益阳市文物管理处推荐、省人民政府同意,安化元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墓群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化县人民政府于2012年10月正式立碑保护。
安化距西北边疆路途遥远,为何会有元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墓葬群呢?据考古专家初步推测,它的出现与安化黑茶的发展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
据五代时期前蜀司徒毛文锡所撰《茶谱》(成书于935年)记载,安化黑茶在当时就已运销四川及西北各地,成为当时“茶马互市”中的主要产品。至南宋末期,“茶马互市”的重点转向西南和江南,安化由此成为了南宋王朝“茶马互市”政策规定的主要茶叶生产地。由于安化茶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生产的黑茶滋味浓厚醇和,适合以牛羊肉和奶酪为主食的西北少数民族饮用,深得他们喜爱,所以,安化黑茶逐渐成为“茶马互市”中的热销产品,从而严重影响了四川官茶的运销。南宋王朝为了稳定局势,对安化黑茶采取了严控政策。为了打破这种严控政策,江南一带的本地茶商和来自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茶商纷纷揭竿而起,与朝庭拚死对抗。
公元1175年,湖北江陵茶商赖文政(又名赖五)联合两湖本地茶商和西北少数民族茶商数千人揭竿而起,并很快被推为领袖,组建了一支空前绝后的“茶商军”。不久,“茶商军”为提刑林光朝所败,折回江西。公元1175年12月,被江西提刑辛弃疾诱杀于九江。起义失败后,在安化茶叶集散地东坪、江南一带的西北少数民族茶商仍然铤而走险,继续悄悄地贩运销售安化黑茶。
5年后,南宋王朝被势如破竹的蒙古大军灭亡。 刚刚建立的元代王朝,为了巩固政权,稳定边疆,对畅销的安化黑茶同样采取了打压态势,并提高了茶税,加大了严控力度,在安化黑茶销往西北的必经之路即陆路龙塘、水路江南一带设立了提举司,长期驻兵戍守,断绝了交通。一旦抓到私运安化黑茶的茶商,根据情节轻重,或关押、或杀头。所有在安化境内运销茶叶的西北少数民族茶商有的冒险冲关被抓,有的隐性埋名,终老病死在安化。
东坪、江南一带是安化黑茶的重要集散地,所谓“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描述的正是此地的繁荣景象。因为是茶叶重要集散地,所以来此运销安化黑茶的西北少数民族茶商特别多。据考察了解,发现的株溪墓群其规制如出一辙,都与当时西北少数民族的墓葬相类似,且都与当时最著名的古茶市唐家观仅1.5公里左右。考古专家由此推测,这些墓室的主人都是元代隐性埋名、无法返乡而终老病死在安化的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商。
因为是茶商,所以大都比较富裕,死后极尽奢华,除在墓室墙壁绘制了各类图案,还陪葬了大量的奇珍异宝。随着朝代的更替,茶叶政策的宽松,他们的后代陆续迁移到了远在西北的家乡。由于无人管理,他们的墓葬被盗窃一空,直至墓碑被移作它用,至今连墓主名字都无从考证。
每一处文物都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每一处文物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安化株溪墓群,留下的是客死他乡的故事,述说的是安化黑茶一段被掘空的辛酸历史。(李定新/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