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臣,名昌垲,徽州府黟县人。清同治六年乡试中举。翌年京城会试榜上无名,得人相助,于当年底补缺福建省福宁府税课司大使,从九品。同治八年春赴任,被派到设在福安县坦洋村的茶税局。余干臣到任后很欣赏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村庄群峰环列,一水中流,中开一坞,坦坦平平。 茶税局设在入村口的坦洋村下街,下街以施氏宗祠为中心,周围分布施姓族人。上街以胡氏宗祠为中心,多为胡姓族人,其余各姓散布村中。民居多为二进二托二天井五开间双侧屋格局,屋脊垂鱼,两头火墙多为半弧形。始建于乾隆二年的廊桥横跨碧波青流,夹岸青山古树,桥两边停泊船只,是用于坦洋工夫水路出运的重要通道。沿街两旁设立各号茶庄。
余干臣发现这里生产出来的“坦洋工夫”红茶与老家茶的做法完全不一样。这里的茶农是用当地培育一种叫菜茶的品种,经精细的工艺制成全发酵红茶。外形细长紧结、匀整,色泽乌黑油亮,带白毫,汤色金黄,滋味甘醇,价格昂贵。闲暇时带家童到丰泰隆、生记、元记、胜泰来、同泰春、裕大丰等各家茶庄走动,特别常到施光凌的丰泰隆茶庄和吴步云的生记茶庄精心学习坦洋工夫的制茶技艺。施光凌是同治元年(1862年),武科举人,无意仕途,悉心研究坦洋工夫茶。吴步云茶庄直接与洋庄做生意,贩茶巨万,家资雄厚,急公好义,好施乐善。因而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同治十一年(1873年)春,到坦洋村购茶的洋行“牙仔”死命压低茶价,茶农不愿出售,将茶存置。福建茶帮集体抗议,要求缓交茶税银,得到政府支持。余干臣作为税官深知洋商势大,采购多以红茶为主,茶叶价格一旦操控洋商之手于国于民大为不利,便有心支持这一行为。但闽茶自咸丰五年开始,凡贩运茶叶概行征税,所征税款留作本省兵饷。而当时福州船政局由于缺少资金,确定闽省每月征收茶税银两万两以资专补。故缓交茶税银一事惊动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余干臣为确保船政局海防之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一番恳切言辞说服施光凌、吴步云等“坦洋工夫”大户,带头先缴部分茶税银,以资海防之需,很快完成 上缴茶税银的任务。为闽省茶税银征缴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