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合格之后,陈先敬对刘杏益说,“要学你就好点学,你不想学,你混日子也可以。”刘杏益只点点头,没敢答话。
有飘筛神技,师傅却说已跟不上时代
“要学你就好点学”,这是1945年陈先敬第一次到茶行做零工时,师傅教训他的话。新中国成立前的4年里,他学到了刘杏益见都没见过的手艺。
陈先敬回忆说,当时的安化县有近10家茶行,分别属于“西商”(山西和山西客商)、“粤商”(广东客商)和“本商”(本地商人)。这些茶行只从7月收茶开始营业半年,聘请的都是零工,每天茶行会在门口挂牌子,挂了谁的牌子,谁才有资格进去干活。“当时不去做工就没饭吃,都抢着做,不像小刘,分来了还不高兴。”
刚进茶号,每一个人都是师傅,跟着谁学干活全由自己决定。陈先敬跟了一个叫谌玉喜的老师傅,“他看上去比较好说话”,给师傅端茶送水自然是少不了。谌玉喜也挺喜欢这个15岁的小孩,向老板说情,让他不用背几十斤重的茶包。
陈先敬被分配做剁茶工,剁茶是制作茯砖茶的第一道工序,将毛茶原料进行拼配后,倾倒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板子的一头放着一把铁制铡刀,陈先敬负责把毛茶向闸刀方向推,而另外两名师傅则不停地用铡刀砍剁
茶叶。
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充满危险。就在陈先敬的眼前,一个年轻人一边抽烟一边干活,因为推得太快,手伸到了铡刀下面,一次被切断了8根手指。
“要学你就好点学”,这正是那一天谌玉喜对陈先敬说的,而陈先敬这一辈子也没有抽过烟。
益阳茶厂成立之初,陈先敬就主张使用机器进行剁茶与筛茶,“一方面是安全,还有那个时候想的就是怎么能够提高产量,为国家生产更多的
茶叶。”
因此,刘杏益学习筛茶只是为了了解操作流程,并不是真正用来生产。陈先敬说,“手工做的话太慢了,产量上不去,国家还要我们这个新厂干什么?”
于是,手工筛茶的手艺在益阳茶厂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而厂里每个人都知道,陈先敬有一门谁也不会的手艺——飘筛。
“一般的筛茶只是在筛盘上,飘筛要站在风口上,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把茶抖起来,同时茶也在旋转,这样风就能把灰尘和小的砂石吹走,筛盘里只留下
茶叶。”刘杏益从来没见过陈先敬展示飘筛的功夫,但说起来仍然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