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拜师宴,也不用磕头敬茶,连烟也被挡了回来,陈先敬成了刘杏益的师傅。
三天后,刘杏益被分配到生产技术科,前提是首先在车间一线工作一年。
他的“霉运”似乎还在延续。“很羡慕那些分配到研究所和农业局坐办公室的同学,我以为我要做一辈子工人了。”刘杏益说。
“师傅从不骂人,只会罚你反复做”
益阳茶厂的前身是安化第二茶厂,1958年,陈先敬带着厂里半数以上的老员工到益阳市建立了新厂。从建厂以来,茶厂的主要产品是黑茶的一种——茯砖茶,因为这一茶品在西北边区需求量大,即便是在文革期间,这里也不曾停工。
目前,益阳茶厂是湖南产量最大的
茶叶企业,同时拥有全国最大的边销茶原料储备,最大毛茶(未经加工的
茶叶)储量18万担。
正因为都是老师傅建的厂,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工人整体文化水平很低,一个顶着大学生光环的愣头青并不那么受人待见。刘杏益回忆起刚进厂的时候也不由得苦笑,“工人肯定都在想,你什么都不懂,凭什么赚这么多工资?”
刘杏益始终记得到厂里的第三个月,他被陈先敬点名筛一下午
茶叶。师傅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从来不骂人,顶多是看你做得不好,罚你反复做,直到做好为止。”那一天,陈先敬到车间检查,发现刘杏益的筛茶功夫仍不见起色,便给他判了“极刑”。
传统的茯砖茶制作工序共分为剁茶、筛茶、炒茶蒸水、筑制茶砖四个流程,筛茶是其中的关键,也是最考验工人水平的一关。
将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竹筛堆满
茶叶,双手有规律地旋转、抖动竹筛,如此反复,不同形状
茶叶受到不同的重力之后,在竹筛上自然分层。这就是筛茶。
其实,手工筛茶在益阳茶厂早已淘汰,刘杏益筛茶的时候还是认真卷起了袖子,拍了拍身上的灰,双手完全插进茶堆里把
茶叶打散,就像准备一场仪式。
经过筛茶之后,竹筛上的
茶叶会分为4层:最上层是较为粗大的,第二层是条叶适中的,第三层是
茶叶末,最下面一层是农民采摘时留下的砂石、杂物。其中下面两层要被丢掉,第一层被用来做普通黑茶,而第二层则是高档茯砖茶的原料。
刘杏益说,自己功夫的练成,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那一个下午。“这个没有什么具体指标,只能靠感观。厉害的师傅在筛的时候能让
茶叶在筛子里面转,就像筛米一样,筛的过程中,你让
茶叶散开就散开,收拢就收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