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马端临(1310年)“寿州曰霍山、麻步、开顺口……,”设山场之制。
宋·《宋史》(元代脱脱1345年)食货志:“宋榷茶之制……在淮南则蕲、黄、庐、光、寿六州”,宋时霍山属淮南道寿州。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云:“楚之茶,……寿州霍山之黄芽”。
明·屠隆《茶笺》(约1590年)“六安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黄一正《事物绀珠》(1591年)一书将茶分列古今二类,记今茶名97品目,其中有“六安茶出六安霍山。”101品目“黄芽出霍山”。
明·张谦德《茶经》(1596年)记茶产地31州,茶名41个。有寿州之
霍山黄芽。
明·许次纡《茶疏》(1597年)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东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
明·王象晋《群芳谱》(1621年)之茶谱,记述景佑以来(1034年)20品目
名茶。云:寿州
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
明·陈仁锡《潜确类书》(1630年),追述
霍山黄芽为昔日之佳品、又云“小岘春小岘山在六安中,出茶名小岘春,即六安茶也。”
曹琥《请革芽茶疏》(明正德10-13年),记载明朝安徽茶叶苛捐杂税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
明《蒙史·茶品述》“……寿州
霍山黄芽”。
明末六安茶已驰名。号称“天下第一”。明代戏曲作家高濂云:“皖之六安、茶品亦精,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色苦,茶之本性实佳。”是明代茶人定品的“文士茶”(称芥茶为名士,武夷茶为高士,六安茶为野士)。
明·《刻徐文长先生秘集》列30品目,六安茶也在其中。
明·詹景凤《明辨类函》(1634年)云:“四方
名茶,江北则庐州之六安”。
明·《通雅》(1641年)。记载六安茶加工制作情况。有“六安龙井、六安贡尖之茶名记载。”
明·《两山墨谈》云:“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频岁春冻,产茶不能广,而中贵镇宁者,私征倍于宫贡,有司督责,头芽一斤卖至白金一两。”当时霍山是主产区。
明代文霍予《长物志》曾注:“此茶产于六安州霍山县宜入药品,茶之本性实佳。”
明·王毗翁,霍山令,嗜茶,著有《六茶纪事》。
清·康熙23年(1684年)《江南通志》卷之二十四载:“物产庐州府茶六安、霍山并产
名茶。其最著惟白茅贡尖,即芽茶也。”
清代阿世坦《清会典》(1690年)载:“康熙十七年题准。……另江南省六安
霍山黄芽。仍另委官起解,于进到时,即会同光禄寺交送内务府收供内用。江南省岁解芽茶,户部册开四百八十个,内庐江府六安州霍山县二百斤……。”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安州志》云:“茶通贸迁,礼遗烹沦,其用颇广,六安名亦最著,但自霍邑分治区,茶山数十处皆在霍……开市列肆,商贾骈迹者十不及一,乃人习而不察,尽自之为六安,殊不知霍享其实,六当其名耳。”
乾隆元年(1736年)《江南通志·食物志》云:“物产六安州茶及英、霍二邑并产
名茶,而霍邑为多。”
清乾隆元年(1736年)《江南通志·食货志》云:“物产六安州及英、霍两邑并产
名茶、而霍邑为多。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县志》卷之三《贡赋志》云:“贡茶霍邑贡茶,民贡也……明代天下茶以百数,致贡者仅十余处,而上供专用六安……”,卷之七《货属》云:“茶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次曰雀舌,又次曰梅花片、兰花头、松萝春。”
清·袁枚《随园食单》(1780年前后)列有六安银针,毛尖,梅片等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