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结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换物质是丝绸、瓷器和茶叶。作为中国茶叶之乡的福安早在唐朝时就有与外界交往的汗青。近日,这里更是传来喜信,上半年福安市茶叶产值达12.16亿元,比增3.9%,个中出口5000万担,续写海上茶路新的篇章。福安企业和茶农正借助春风将“海茶路”融入“海丝路”,扬起帆船,再创光辉。
假如说“丝绸之路”曾为打开器械方的商贾和文化交换架设桥梁的话,那么鲜为人知的福安茶叶的传播,堪称闽东近代一条“茶叶之路”。当时中国“茶叶之路”大体可分为四条陆路和三条海路。四条茶叶陆路:一是经由西域向中亚、西亚及欧洲;二是经由蒙古通向俄国;三是经由东北通向朝鲜半岛;四是从西南地区的茶区直接通往南亚诸国。三条海上茶叶之路:一是由江南茶区通向日本;二是由闽粤一带运向南洋诸国。进而转入地中海和欧、非诸国;三是由广东超出宁靖洋通向美洲各地。自1785年,美国的商船从广州运载中国茶叶获得巨大好处,一向到五口互市(1842年)之前,南边茶路几乎所有外销茶叶都以广州为出口基地。
福安茶叶汗青文化悠长而残暴。这里依山面海,气候平和潮湿,山地丘陵浩瀚,泥土肥饶,山清水秀,具有成长茶叶得天独厚的优胜前提。产茶汗青可追溯至古老的西晋温麻县治时代。据考古发掘,早在西晋时代,就有吃茶品茗习俗,唐代已有“比屋皆饮”之说,陆羽《茶经》里就有闽东产茶的记录。入宋又风行“斗茶”,今后历经元、明、清代,茶叶临盆进一步获得成长,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脱颖而出,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同时,闽东茶叶对外贸易也十分活泼,明末清初,福安茶叶融入“海上丝茶之路”和“陆上丝茶之路”大联通,可谓“四海共飘茶叶喷鼻,五洲同赏福安茶”。到了十九世纪初期、中叶,福州成为五大互市港口和全国三大茶市(福州、汉口、九江)之一。福州马尾“闽海关”成为中国茶叶输出的重要港口,很多茶叶经由马尾港销往欧、美及南洋各地。光绪初年为福建茶叶的最盛时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固件茶叶出口达80多万担(4万吨),约占当时全国年出口量的1/3。1853年福州直接出口茶叶以来,“坦洋工夫”红茶重要经由过程福州港口远销国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8日,清当局在三都澳成立“福海关”,以此开辟了闽东海上茶叶之路。三都澳是“中国第一,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港阔水深,且环三都澳的闽东诸县,自古就是茶区,名茶辈出。是以清当局为了扩充财路在三都澳开埠。此后英、美、意、俄、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13个国度的21个公司都在三都岛设立子公司或商行,三都澳成了中国东南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据有关材料统计,1900年至1917年,三都澳年平均出口茶叶量为11.56万担,均占福建省年出口总量20万担的50%以上,占世界茶贸易量1.73%,这是一组令人惊奇的数字。三都澳成为福建甚至中国近代茶叶出口重要港口,被称为近代中国东南“海上茶叶之路”。
而这条“海上丝路”的起点则是福安。三都澳北达赛岐港通福安,轮船业鼓起,进一步促进赛江航运的范围成长。那时的赛岐船埠“日均靠泊平易近船100多艘”,“闽东各地货色多由此进出,贸易之盛,俨如大邑”。上世纪30年代交溪的骨干支流成了境内运输的大动脉。赛江水潮平均潮差5.3米,随月亮圆缺变更周而复始,海船多随潮流涨落进出白马门,交往赛江水道,直达感潮区。
赛岐三江口以西是穆阳溪,潮流可达溪填村(富溪村),富溪村北上到穆阳,溪中共有23濑,船只上行遇濑常靠人力推动,可以通1吨阁下的小溪船。穆阳是穆水水路运输的终点,于是成了福安西部的货色集散地。穆阳和周宁、政和、松溪等县之间则端赖人力肩挑往来。三江口以北是交溪航道,潮流可达白沙村,借助小溪船水运可至福安城关,普及社口、潭头、上白石,货运与寿宁、柘荣以及浙江的泰顺、庆元等县相通。据说,早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赛岐就有监察船顺着西溪直达寿宁斜滩村的记录。
穆阳溪和交溪两大航道开辟了两省十五县的广阔辐射区域,这是赛江水面自古以来航运蓬勃的基来源基本因。明代后期,赛江的航运业已日趋旺盛。“以福安而达建、延、温等郡,其水客不知几千百艘”。清代五口互市时代赛江把内河运输同外海航运连接在一路,“海上茶路”的启航地赛岐港,成为当时世界“茶港”之一,经济腹地辐射闽东浙南15个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经三都出口的茶叶为725担,1900年达25935担。1901年达54734担,个中福安占一半阁下,大多由赛岐港迁移转变。上世纪30年代初期,福安茶商合伙成立了“福寿轮船公司”,用轮船直接将茶叶运往福州港和三都澳,在茶叶出口的旺季参加经营茶叶运输的轮船则有两、三艘。据福建省当局《异常时代统计材料丛刊》记录:“上至政和新村,下至宁德、霞浦方圆几百里,四周六、七县,茶叶均为福安所购”,“福安茶叶有少数系由赛岐直运浙江瑞安,即转入上海。至于内地运输除一部分陆路用肩挑外,其余皆由水路运输”,“寿宁之茶……经武曲、社口而往赛岐”,“周墩(周宁)……直接由陆路挑运至福安之穆阳,经赛岐出口”。
据1934年统计,赛岐较大的茶行有:“高旭记”、“阮泉益”、“合和春”、“协新春”等。至于季候性的茶商、茶贩则数不堪数。1935年,福建省扶植厅茶叶治理局在赛岐设立闽东干事处,随后又在赛岐设“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干事处赛岐包运治理栈”,对茶市贸易实施监督治理,使赛岐这个闽东第一茶市的地位更显重要。
1942年4月11日,三都澳福海关降为“闽海关”的分关。过后迁到赛岐,改称赛岐分关,下设罗源、宁德、福鼎、沙埕、八都等支关。
1945年5月14日,赛岐分关再降为一等支关,同年9月1日迁回三都,称三都支关,下辖宁德、东冲等支所。1952年7月,因为国防扶植须要,三都港奉命封闭,三都澳海关随之撤销。
三都澳——近代“海上茶叶之路”;赛岐——闽东北茶叶出口的船埠驿站。自1899年至1949年历经五十多个春秋,这里繁华的“茶港”和驿站记录着闽东茶业的兴衰变异。 □林耀琳丁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