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南方都习惯于将喝茶叫吃茶。如“凤姐(对黛玉)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中的“吃茶”就是喝茶之意。
不过,最初人们吃茶只是根据“吃茶能解毒”这一生活经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吃茶的好处才最终被科学所证实。所以,人们吃茶也经历了从试着吃、小心吃到放心吃、自觉吃的过程——悠悠岁月,寒来暑往,相沿成俗,并不断丰富内容,吃茶队伍也不断壮大。
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鲜叶开始的,而第一个吃螃蟹者是神话人物神农——其“日中七十二毒”,就是吃了茶树鲜叶才化解的。正是神农的示范效应,引得了人世间的吃茶之举渐成风气。宋代《谢氏诗源》记载:“昔有客过茅君。时当大暑,茅君于手巾内解茶叶,人与一叶,客食之,五内清凉。”盛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就有将新鲜“茗嫩叶”捣成饼茶来吃的习俗。而今天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则将刚采来的新鲜茶叶生拌食用油吃,由于茶叶性寒就加些辣椒酱予以中和。
茶煮饭,古已有之。唐诗《吃茗粥作》中的“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诗句里就有“茶粥”一词。明代《保生集要》说,“茗粥,化痰消食”。在云南临沧的民间也流传着“好吃不过茶煮饭”的说法。元代有一种叫玉蘑茶的,是用紫笋茶和炒米混合磨成粉调拌食用的。而在今天更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用茶来煮饭,如煮鸡茶饭的原料之一就是绿茶末。在日本流行把绿茶磨成直径1—2毫米的小颗粒,然后撒在米饭上食用。台湾有一做法是将茶汁和入面粉中,茶叶用果汁机打碎后和入肉馅中,来做里外皆有茶料的茶水饺、茶包子。
茶入菜,亦是古来就有,且有人将茶叶入菜的方式总结为茶菜、茶汤、茶粉、茶熏四种。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晏婴在景公时身为国相,饮食节俭,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以外,只有“茗菜而已”。唐《茶赋》说,茶可“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用雀舌、鹰爪等茶叶来炒河虾仁了。时下,云南澜沧县的傣族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茶叶炒蛋这道菜;青岛崂山茶农在每年茶树吐出新芽时,就会采摘鲜嫩的茶尖来炒菜。近年来,龙井虾仁、碧螺鲜鱿、红茶土豆泥等知名茶叶菜肴也相继问世,还有茶叶酱、茶酒等用于烹饪或直接食用。
此外,古今中外都不乏有创意的特色茶食品。如宋代就流行吃团茶,即将茶叶加工成茶末,加入一些膏剂压成饼来吃。元代有枸杞茶,即用枸杞和雀舌茶碾成细末后,拌以酥油,用温酒调食;还流行吃毛茶,即在茶中加入胡桃、松子、杏、栗等,连饮带嚼。流传于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西、四川、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以生茶叶、生姜、生米三种生材料,经混合研碎加水煮成的汤饮,曰“三生汤”。“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擂茶,除了要用好茶、芝麻、甘草等为主料外,所需配料还要随时令变换来选用。在日本,有人将绿茶末与面粉一起搅拌,用烤箱做成绿茶饼干吃;还有人将海带磨成细末,与绿茶末搅拌在一起,每天两次每次20克,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着喝。现如今,伴随着迭起的养生潮,特色茶食品不仅走俏,而且趋势极为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