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云南省的
茶叶初制所即达到5170多个,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到了2010年,初制所的数量已经达到5644家。
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情况是,
普洱茶在2007年达到9.9万吨的峰值水平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厂家、商家说初制所不够用的情况。
现在的茶山、茶树都属于私人所有,在
茶叶降价的时候,与茶农签约,茶农当然愿意将
茶叶按协议价交给厂家,而一旦
茶叶的价格上涨,茶农就必然随行就市。
实质上,一旦收茶的规模上去,要保证都是“古树纯料”,其实并不容易。云南山头,大小树混生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大树、小树价格差异巨大,小树茶价格2012年均价不到20元,而勐海区域的大树茶最便宜的也要达到300元以上,暴利的驱使,大小树辨别不易,所以,从名山寨子买的
茶叶不一定就是名山古树茶。
所以,无论是初制所和签约收购模式,要保证
茶叶的古树纯料并不容易。
现在的
普洱茶行业,原料的元素被放大,所以,大家都瞄准了收购环节。实质上,刻意地放大某一环节,其目的已不在毛茶了。
山头茶的魅力在于个性化,不一定完美,但是代表了一种传统工艺及文化的魅力。本来,大厂做品牌,作坊做个性化产品,这条路对于
普洱茶行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毕竟满足了一定的市场需求。
但是,一旦规模化生产古树茶,那么,这种茶行业的生态平衡又将打乱。
个性化消费,是目前呈现出来的
普洱茶多元化消费的一个例证,但是,一旦大企业也来粘上古树茶这个标签,规模化生产同一个品种的古树茶,本来就与这种消费观相背离,市场的消化量也变得可疑。
那么,用类金融化的手段去消耗,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