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江
曾经光鲜无比的基金经理职务缘何再难令人留恋?
就在短暂的双节期间,基金经理再度迎来一波离职潮。中秋假后短短四个交易日,已经有10只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而就在中秋假期前的三个交易日,也有6家基金公司旗下15只基金发生了基金经理变更公告。
按照相关统计,七月离职基金经理人数24名,八月离职31名,而九月份离职人数也已超20位。
“前段时间就在观望,同时也在寻找机会。”9月26日,北京一名刚刚离职的中小基金公司前基金经理表示。
相比以往因基金公司内部考核压力、薪金待遇或权力斗争引起的基金经理离职潮,在这一波离职潮背后,是基金经理对这一职位背后的身份焦虑。
“行业转型是大的背景,在新的监管格局下,公司业务范围被放宽,基金经理的工作价值越来越不被重视,薪资标准相比金融行业其它工作也变得毫无优势可言。”上述前基金经理坦言,“以前说是想赚大钱去私募,现在是要真的做投资,倒不如去私募。”
光鲜落幕
公募基金经理在投资行业曾以“根正苗红”著称,拥有远超过其他投资行业的关注度。介入这一行业,首先需要至少名校硕士的学历背景,进入基金公司从研究员做起,然后到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一路攀爬。如果成功,对于当时的金融从业者而言,也算是功成名就,少年得志。
但是,上述基金经理的离职脉络,也许是目前基金经理职位正被逐步“边缘化”的缩影。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今年以来该公司管理层将重心放到非公募业务的拓展之中,作为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该公司对非公募业务人员的激励措施远超过传统公募业务。
“他们按照业务规模提成,有关系有门路即可;我们则每年都战战兢兢担心业绩,业绩好了又担心公司会不会突然调低年终奖。”他表示。
换句话说,公募基金经理从此前是基金公司最为核心的资源,转眼一变,非公募业务人员却开始成为焦点。因为后者能够带来各种类型的投资项目,基金公司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到此前难以企及的规模,获得公募基金无法比拟的业务营收。
而据北京另一位已经离开公募行业的前研究人士透露,他此前供职的是一家次新基金公司,该公司此前从北京另一家中小基金公司挖来一名投资总监。后来该公司在推选投委会主席时,这位投资总监执意不愿就职,对于投研工作甚不尽心。再后来,该公司着力发展基金子公司业务,公募基金产品规模萎缩不前,这项正统的业务显然被边缘化。
“再说收入,看似年薪百万职位光鲜,其实不同公司能提供的薪资差距甚大,就我所知,深圳某家小基金公司总监级别仍然在租房。”上述离职的前基金经理表示。
格局变迁
从数据来看,基金经理的离职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iFinD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基金行业基金经理人数不足900人,管理着约1800只公募基金。而从今年以来,基金经理前九个月离职的人数达到约120人。折合成年度更换率,这一数据达到20%左右。
与此同时,基金经理一拖多,以及基金公司高管频繁离职也困扰着行业发展。个别基金公司旗下“一拖多”现象十分普遍,而基金公司高管的频繁离职,则造成目前多家基金公司总经理职位至今空缺。
“在公募基金行业,纯粹的投资管理已经是二等业务,而在新业务领域,传统的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高管们则并不擅长。”上述离职基金经理表示。
以基金公司子公司业务为例,自2012年四季度开闸以来,业务增速远超过传统公募业务。部分次新基金公司公募业务规模超过10亿尚且困难,在非公募业务中却动辄创出数十亿上百亿的业务增量。
“这些业务都是融资中介,各行各业都在做融资中介,真正的投研工作在目前的金融格局已经越来越无竞争力。”在上述基金经理眼中,投研工作仍然要比融资中介中业务员的工作更具有技术性,不过从激励模式和金融格局来看,后者更被多数机构所重视。
在此之前,曾有机构人士透露,为相关金融机构寻找资金的利润达到0.5%以上,这一盈利空间的可想象性似乎远超过目前规模已经渐趋稳定甚至萎缩的公募类业务。
“从事金融行业多年,越来越感觉到金融行业的‘中国特色’,利率管制以及制度红利的存在,催生出太多暴利领域,比如信托贷款和通道业务,旱涝保收且收益率有保障,反而是‘正统’的金融投资,在国内越来越不被倚重。”上述人士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