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淬炼-回甘如何不变味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4-09-04 来源:福建茶叶网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
次
[导读]樊生华从父亲那继承这一手炒茶的手艺,但那时候的“旗枪”叶面宽大,日后的“龙井”越发“玲珑”,口感和品茶人的口味也逐渐改变。含水量约百分之七十五的鲜叶,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炒制成含水分百分之六左右的干茶。
斗茶以“炒茶”为主要比赛内容,这不仅能区分品种的优劣,也能判定工艺的先进与否,最关键的是公开的赛事不仅可以对茶农的素质作出综合的评定,而且有助于促进茶农相互间的交流。
“茶王”出品的龙井没准还能当场拍出个“天价”。
2006年春天,樊生华一家搬进杭州城。在这片10多平方米的茶叶店里,一家子的起居都在店里和店面上方的阁楼。
如同过去妻子采茶、丈夫炒茶的模式,夫妇俩仍选择了妻子主管营销,丈夫负责炒茶技术的经营方式。
新茶尚未上市,店面顾客寥寥。樊生华反复强调,要不是儿子上学择校的需要,他们也不会搬到离桐坞村30里开外的杭州城。
他说,夫妇两人的生意可以维持日常开支,要谈到创收还距离比较远。
去年春天,西湖龙井上市后,樊生华在店门口炒了两把茶,一把来自西湖龙井一级保护区,还有的来自二级保护区。
樊生华并没有公示这两把茶孰优孰劣。
炒茶的能手,往往不爱说话。
即便脱离于“一级保护区”,在桐坞村村民的心目中,那老焦山上自家出产的西湖龙井绝非“二类”,它们均是顶级的上品龙井。
“顶级的上品龙井,一级产区就在我们这里。”如果游客到了梅家坞,或是上了翁家山,这样的招揽声不会绝耳。
有的时候,龙坞的茶农们会羡慕“狮”、“龙”、“虎”、“云”的命好,能有最多的主顾。
反过来,他们又会庆幸自家的茶园,正因为交通相对闭塞而有了生态上的优势,离天又近了一步。
很多西湖龙井的茶人不想卷入无谓的褒贬。仅仅做好茶,就像管好自己一样。
因为,“茶是天底下最不会说谎的”。
在夺魁“西湖龙井高级炒茶技师”后,樊生华的炒茶手艺赢得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去年,他又获得了“西湖龙井炒茶大师”的美名。包括樊在内,获此殊荣的目前仅有3人。
樊生华将“非遗传承人”称号和获得的殊荣做成了店面招牌,也印上了自己的名片。
就在樊生华赢得“非遗传人”称号不久,便发生了一件震动杭州茶业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