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淬炼-回甘如何不变味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4-09-04 来源:福建茶叶网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
次
[导读]樊生华从父亲那继承这一手炒茶的手艺,但那时候的“旗枪”叶面宽大,日后的“龙井”越发“玲珑”,口感和品茶人的口味也逐渐改变。含水量约百分之七十五的鲜叶,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炒制成含水分百分之六左右的干茶。
当年腿脚不好的樊生华只能坐着炒茶获取生产队的工分;进城寻工又屡遭拒绝,自主经营当茶商又不够本钱,于是专心“炒茶”。
樊生华的经验证明,茶农的身体部位中,比腿脚更重要的是“手”。他发明了一套西湖龙井的“炒制手法”,主要有10个动作,分别是“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
这10个动作之间既区分又连贯,配合火候时既可以先后进行,也能同时发生,诀窍在于“茶不离锅,手不离茶”的手感。
樊父在60岁以后就渐渐炒不动茶了。桐坞村炒茶人一旦上了年纪,基本将之前的手艺用在了做饭烧菜上,用以招待“采茶季”涌入村子的外地采茶工。
当老父将越来越多的好菜放在樊生华的面前,炒好的茶甚至用不着出门就有茶商来收购时,樊生华知道,光论炒茶技艺,自己超过了年岁已大、体力渐衰的父亲。
樊生华一心想着炒茶,因此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也“炒”出了“大师”的美名。
西湖边的斗茶
虽然西湖产茶区已经统一称之为“西湖龙井”,其间出产的龙井因为地势环境和炒制工艺上的精微区别直到今日依然存在。
只有内行人才能读出这隐藏于舌尖、涵盖了各自出产的山头、生与熟之间的炒制工艺,山水还是自来水泡制等一系列富含在西湖龙井中的信息。
满觉陇的茶农杨忠伟前年春天参加了一场西湖炒茶大赛。比赛前一天,他用湿毛巾搭了一下茶叶。
比赛的当日,“评茶师”就品出了杨忠伟不经意的味道,未能给予杨高分。
斗茶是西湖龙井每年的传统赛事。杭州不仅客居了白居易、苏东坡这样的“别茶人”,也出现了以南屏谦师、参寥子为代表的“茶艺高手”。
这项赛事最初源自乡邻间的一比高下,之后成了展示当地茶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