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回春在炭焙间里“刮灰”
回春岩茶厂的三款产品
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工艺讲究“看天做青、看青做青”,作为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中重要一环的炭焙,也有类似的讲究,即“看毛茶焙茶”。
“不同的茶,在炭焙上需要不同的对待。没有固定的模式、方法,需要焙茶师傅的经验。”19日,武夷山市回春岩茶厂的张回春介绍说。
进入2014年,细数自己从事炭焙的年头,已有25个了。张回春说:“炭焙的茶有独特的茶韵,可以把茶的内涵更好地表现出来。”这种独特的魅力,应该就是让他多年来坚持选择炭焙的原因吧。
一个十几平米的厂房里,14个装满精茶的焙笼被放在炭坑上焙火,高温中弥漫出的茶香充斥着整个房间。19日,记者来到达回春岩茶厂的时候,张回春正在对自家的茶叶进行炭焙,只见他时而翻茶,时而刮灰,调整着火工以保证焙笼中的茶叶品质。“厂房里面就像个大蒸笼,焙茶的时候,我们要经常翻动茶叶,刮刮炭灰,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他对炭焙师在焙茶中的仔细和辛苦轻松带过。
然而,实际上,炭焙可对焙茶师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熟识茶叶的茶性,对炭火的火工以及茶叶在炭焙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也要掌控得当,否则就会将好茶变成废茶。从1990年接触炭焙,到1997年才敢自己独立完成一批茶的炭焙工作,张回春的经历,可见炭焙的不易。张回春说:“你们看到的炭焙间只是回春岩茶厂炭焙间的一部分,为确保炭焙品质,一个焙茶师傅一般只负责15个以内的焙笼。”
顾名思义,“炭焙”就是以上等木炭为热能持续烘烤茶叶。据悉,武夷岩茶焙茶技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种焙法,工艺独到,焙师技艺高超。清朝两江总督梁章钜曾多次考询过武夷茶事,他在《归田锁记》发出感叹“武夷焙法,实甲天下”。传统的武夷茶炭焙法,既用于焙揉后的湿茶索,俗叫“走水焙”,又用于焙干茶,俗叫“补火”、“吃火”、“炖火”等。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制茶机械的进步,武夷岩茶的制作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但上等武夷岩茶总是采用手工制作,并使用传统的炭焙方法进行精制。
炭焙武夷岩茶可分为轻火、中火、足火三类,焙火程度指在烘焙时间的长短及温度高低综合而言,相互联系作用而形成。轻焙火茶,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汤水橙黄至黄色,较淡,初品者较易接受。而中足焙火,茶汤入口,初品者如饮汤药,浓腻苦涩;细细品味,慢慢发觉苦尽甘来、口舌生津、齿颊留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代“茶痴”卢仝《七碗茶诗》中所描绘的那种“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韵味十足的飘逸之境,令人回味无穷。
炭焙采用的焙火方式一般都是将一定量的茶叶放置于竹焙笼内,利用燃烧木炭发热方式而产生的热度长时间烘焙,通过炭焙起火、燃烧、覆灰、温度控制等几个步骤进行操作。对于炭焙的技术,张回春坦言:“这就得全靠炭焙师的‘经验’了,因为受到市场消费需求、茶叶品种、毛茶情况以及对温度和时间的掌控等因素的影响,焙茶师傅的做法不尽相同,操作技术复杂多变”。
张回春说,武夷岩茶的炭焙最高境界是焙到足火“足而不焦”,在茶的烘焙上,水分从鲜叶排除通过渗透蒸腾的方式来实现,叶肉散失水分快,其梗、叶脉中的水分和内涵物质输送到叶肉细胞,增强了茶叶的香气和丰富了茶叶的口感。通过木炭的焙茶,可以达到“细火慢炖”的目的,产地好的茶“吃足了火”,便会将其最佳品质和韵味表现出来,更能体现其地域的厚实与优势。
“细火慢炖出好茶”,所谓百炼成钢,“细火”焙掉了茶中的轻浮和锋芒,焙出了武夷岩茶的沉稳厚实,笃定与洒脱!
关键词:岩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