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罗源县志》记载,唐建宗三年(公元782年)已有榷茶,以西兰乡高山出产的“七境茶”品质最佳,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其“香高、口爽、色翠、耐泡”四绝有过详细记载。明崇祯时期,“七境茶”被列为贡茶。此后,七境茶还被列入《中国名茶录》。这些记载和论述无不彰显着罗源七境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罗源县西兰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林国富介绍说,在以“境”划分自然村的过去,西兰乡内的程洋、长湾、施灞等7个村合称“七境”。当地群众曾在附近茶山建有一座泰山庙“七境堂”,这里常年雨量充沛、雾气缭绕,产出的茶叶品质优。之后,当地以七境堂生产的茶叶为主,加入白塔、飞竹、霍口等附近乡镇产出的茶叶,统称为“七境茶”。
七境茶采摘期长,每年清明后开采,白露时封园,一年可采春、夏、秋三季,以清明至谷雨间采制的七境茶品质最好。林国富说,七境茶采摘以一芽一叶为标准,与杭州龙井的“一枪一旗”如出一辙。其制作工序考究,需经过摊放、杀青、揉捻、烚干四道工序。因其耐泡,且汤色嫩绿明亮、香味持久,而深受市民喜爱。
上世纪40年代末,因战事,七境茶濒临绝境,仅在天津老茶庄尚存“七境绿”品名。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古老名茶才得到重新挖掘和开发。
笔者从罗源县农业局了解到,目前,罗源县种茶面积为4.01万亩,涉及茶农约2万人,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57家,年产茶叶5800吨,产值1.32亿元。但由于品牌、技术、大型公司介入等条件制约,七境茶在产能较大的情况下,茶农的经济效益却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