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云南边陲的普洱,是我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近70%。作为世界茶树发源地和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普洱境内分布着100多万亩野生茶树群落和近2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这些有着“活化石”之称的古茶树,不仅是茶产业发展中优良品种选育的重要种质资源宝库,更是不可多得的科研样本。
但是近年来,受古树茶供需矛盾、市场炒作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的人们逐渐忽略了对古茶树的保护,乱采滥挖、掠夺性采摘等行为屡禁不止,不适当的利用行为造成了很多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出台一部专门保护古茶树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已十分必要和迫切。
普洱境内具有2700年树龄的镇源千家寨古茶树(杨志坚 摄)
现状:古茶树屡遭破坏 立法保护势在必行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普洱市,澜沧江中下游和李仙江流域及其支流纵横全境,境内山峦起伏,层林叠嶂,其间分布着最原始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林。据统计,全市现有野生古茶树群落117.8万亩、栽培型古茶园18.2万亩、现代茶园164.85万亩,综合产值达230多亿元。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普洱的先辈们就在这片土地上栽培驯化野生茶树,完成了茶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渡,完善了人类发现、利用和驯化茶树的文明序列。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优化栽培,孕育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是研究茶树原产地、人工驯化茶树、移栽茶树、种植茶树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