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世界茶树发源地谈普洱茶,是件极其尴尬的事,这种尴尬得从普洱茶原产地行业话语权的缺失说起。普洱茶自“名重京师”“誉享京华”贡茶美誉之后,正式步入了众饮的消费时代,早期在港台地区兴起(具有产业性行销的阶段),此时在消费市场以推崇湿仓普洱茶为主,接着又向沿海地区逐渐延伸、推向全国各地。这种以“点”带“面”的泡沫式普洱茶文化,形成了早期行业伪文化的根基和整个格局。
随着港台地区的行业话语权削弱,普洱茶产业历经“07崩盘”后,市场以“古树茶”的热风掀起了一场新的普洱茶消费潮流。在2007-2014年间,行业话语权转向了广东一带,并形成“得东莞者得天下”普洱藏茶热的格局。2014年后整个普洱茶行业滑入低谷,普洱茶价格低迷。时值今年,试图以“中期茶”唤醒低迷市场?对于普洱茶原产地来说,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是重建普洱茶行业秩序,推动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文化宣传走向绿色时段的理想时期。下面,从“品牌体系、仓储体系、文化体系”三维角度谈谈普洱茶云南话语权体系之我见。
一、品牌体系
云南昆明以及普洱茶原产地,在行业内一再被说成是普洱茶毛料的集散地和供应地。在近年来,随着网络数字产业的发展与普及。就普洱茶产业而言,云南地区已渐成以网络营销普洱茶、红茶为主的大市场,结合普洱茶生于斯之优势,是扭转普洱茶行业话语权首要一步。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云南不仅仅是普洱茶毛料的集散地和成品的制造区,更是以“茶叶电商”销售品牌为主的大都市,在行业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将渐呈普洱茶新的“华尔街”繁荣都市。其中:
以销售为主的品牌体系有南茗佳人,书呆子,51普洱网,茗星号,思普茶叶,茶窝网等多家茶叶电商品牌;
以宣传为主的品牌体系有普洱中国网,云南美妆网,中国美妆网,说茶网等多家行业门户网站;
以产业一体化(生产-销售)为主的品牌体系,如茶马史诗、勐库戎氏、陈升号、海鑫堂、龙圆号、合和昌、六大茶山、津乔普洱、古农茶业等,以及广为人知的大益茶、下关沱茶等多家茶企或茶厂。
在“人人都可以制造老班章、冰岛茶”的行业细分标准化时代,云南地区将形成以新兴个体化销售普洱茶品牌为主的品牌体系。此外,由云南普洱茶门户网普洱中国网提出的“数字普洱”概念,这一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或许是传统普洱茶品牌转型的一个突破点。
二、仓储体系
提高普洱茶产品的品饮价值和金融价值,其生产技术是关键,仓储技术是主导。而在云南地区,从普洱茶原料的加工,到成品的制作、仓储、营销等全产业链上,最为薄弱一个环便是对普洱茶仓储的打造。因此,打造云南地区的普洱茶仓储标准是构建普洱茶产业云南话语权的核心领域。
普洱茶的仓储按其环境划分,主要有湿仓、干仓、自然仓三种。其中,湿仓普洱茶主要流行于2007年以前的消费市场,之后在广东沿海一带地区的部分消费者相对习惯适应品饮湿仓普洱茶外,此类仓储的普洱茶正逐渐淡出消费市场,这是广东沿海一带行业话语权逐渐被削弱的原因之一。
若按仓储的地域划分,具有代表性的仓储有“港仓”(香港)、“莞仓”(东莞)“大马仓”(马来西亚)、“昆明干仓”等。就目前来说,在收藏与投资普洱茶的行列中,比较认可或消费者,收藏界与投资界接受度较高的是昆明干仓普洱茶。从品饮口感上来看,在昆明干仓存放的普洱茶口感、滋味等综合值是为上者;此外,相关科学实验研究结果也表明,云南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也是适宜建设普洱茶仓储高地的最佳地选。
在云南地州建设的普洱茶仓储中心,目前具有一定规模、消费者比较认可的主要以下关仓、勐海仓为主。此外,还有一些相对知名的茶厂、茶企也建有吨级以上的仓储中心,如勐海国艳茶厂,云南古农茶业有限公司等,以及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有限公司正在施工建设的大自然仓。
总而言之,打造和完善云南地区的普洱茶仓储中心,一是实现普洱茶制品在品饮价值和金融价值等多种价值方面的有效增值手段;二是解决普洱茶制品在仓储上的短板(行业向前发展的趋势或茶企打造品牌的核心密码);三是提高(增强)品牌茶企自身的优质服务(实力)。比如,昆明“南茗佳人”茶叶电商品牌就为消费者提供的存茶服务。
三、文化体系
对云茶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是推动普洱茶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近几年来,作为普洱茶原产地的云南,就普洱茶文化而言,在挖掘、研究、宣传等领域上较为突出,可谓是“普洱茶产业前途一片光明”。诸如“茶树的种植和栽培技术”“普洱茶功效与功能”“茶马古道”“普洱茶化学成分”等重大课题上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与突破。
然而,今天我们谈及普洱茶文化及其文化体系,是比较散乱的,甚至是被早期形成的普洱茶伪文化而误导。自2004年以后,在普洱茶原厂区也相继提出了许多具有科学性的学术观点和概念,这些观点和概念有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有的仅停留在行业内传播,并未得到公认,也未形成相应的文化体系。一些具有科学性的学术观点和概念,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将会通过科研数据来证实以及澄清。
如何构建新的普洱茶文化体系和梳理普洱茶知识体系,在普洱茶原产地,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潜能,使其文化与产业有机结合,是提高普洱茶产业的文化含量与附加值,从而全面的推动普洱茶产业健康的发展和文化宣传的落地,才能真正把普洱茶产业做大做强。谈普洱茶“文化体系”,本文主要从“非民间普洱茶文化”与“民间普洱茶文化”两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1、“非民间普洱茶文化”
对普洱茶产业的推动和拉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行业领头企业的给力,以及政府对产业的点赞与肯定。谈及政府对普洱茶文化的宣传、推广和支持,兹在此举三例加以说明:
第一,普洱市。普洱市茶区推动普洱茶产业和文化的发展,其主力军是地方政府及地方领头企业——-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有限公司。其中,为宣传推介“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全力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推动普洱茶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搭建国内外茶业界人士合作交流的平台。迄今为止,普洱市政府、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普洱市茶叶协会等相关单位已联合举办了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同时,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此外,自2014年伊始,普洱市还启动了每年一期的“普洱茶加工大赛”。特别是2016年,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普洱市茶叶协会等单位联手打造了一场主题为“中国茶·普洱味”的云茶文化活动月盛宴。其活动内容包括普洱茶斗茶大赛,普洱茶茶艺大赛,云南省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暨云茶产业创新成果报告会,普洱茶斗茶大赛产品拍卖、澜沧古茶公司传奇之旅,蒙顿—《普洱》杂志全国读者俱乐部第七届茶山行等。政府助力打响普洱茶大品牌,提高普洱市茶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有力提升普洱茶产业及文化宣传的落实而夯实基础。
第二,西双版纳州。谈及版纳州普洱茶文化盛事,便是经过多年打造且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茶事活动--“祥源·易武斗茶会”。其活动的大体内容包括采茶、炒茶、斗茶、盲品比赛,祭茶祖,易武正山茶文化体验之旅等。此外,西双版纳州还举办了很多民间的茶事活动,如景洪市基诺山乡举办的“攸乐古茶文化节”。
第三,临沧市。临沧茶区自2014年拟建到成立“冰岛茶友会”以来,不但保护和打响了勐库大叶种茶的知名度,而且建设了投资3.8亿的冰岛国际茶城,成功打造了双江冰岛湖特色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圈。这有助于推动临沧茶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推动茶农的致富和做优基地、扶强企业、打响品牌,做优做大临沧茶产业。“冰岛茶友会”的成立,对临沧茶产业及文化的宣传取到推动作用,以此入手打造或推进临沧茶区品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临沧茶产业实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庄园化等一体化的普洱茶文化产业驶向复兴的一天。
2、“民间普洱茶文化”
有人说,茶行业是个优雅行业;也有人说,茶行业是个悠闲行业,或懒人行业。但站在文化角度理解来理解这个行业,其文化可谓是包罗万象,领域可以涉古及今。在没有互联网通讯时代,云茶产业及文化则是通过“茶马古道”这样的渠道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传播出去,向世界人民宣传普及云茶文化的同时,也衍生出了新的茶文化,如马帮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
而今天,我们除了对前人留下的资产进行收集、整理,以及探讨、研究与总结以外,亟需深度挖掘和构建全新的普洱茶产业文化体系,这既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动能,也是在巩固云南原产地区的话语权,更是实现产业经济利益化而加固堡垒。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对普洱茶产业的包装与文化挖掘,更离不开身在民间的文化能手,如在业界先后提出“大自然仓”“普洱晒红”“健康普洱”“陈普”等系列全新概念的普洱市茶文化学者包忠华先生,对云茶历史文化的挖掘、梳理,为行业把脉的茶界独立评论人白马非马先生,以及太和甜茶推广者李琨等人。本小节以“普洱晒红”“藤条茶”“云南中期茶”三个关键词,谈谈普洱茶原产地区的“民间的普洱茶文化”。
第一,普洱晒红。“普洱晒红”一词,在茶界最早是由概念首倡者包忠华先生提出:“晒青红茶”是老百姓的通俗叫法,比较合适的叫法我认为应该是“普洱晒红”。晒青,一般指的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是加工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原料。就茶叶归类而言,云南晒青毛茶被归为绿茶。这样一来,“晒青红茶”会被误以为是绿茶做的红茶,这样的提法确实有点不合适。(《包忠华:“普洱晒红”概念首倡者》作者/杜鹃)
“普洱晒红”红茶体系的提出,缘起于早期白马非马与包忠华、李琨三人多年对“太和甜茶”深度挖掘与整理得出。而“太和甜茶”的出现也非偶然,白马非马先生在对云南茶叶文明的传播历史与路线考察、梳理时,曾提出茶叶种植的传播路线是“由北向南传播,再向北反哺”的观点,“太和甜茶”的诞生也正透视了云南茶文化早期的传播路径。与此同时,还催生出了景景镇地区独特的藤条茶文化。
第二,藤条茶。据“古树藤条茶”概念首倡者袁丽介绍,“藤条茶”这一名称应该是詹英佩老师率先提出来的,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一书中也作了介绍: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低垂柔软的姿貌。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是双江清朝时期已有的养培法。(p30,《藤条茶之美》)
而“藤条茶”这一概念走热茶圈是在2014-2015年间。缘起于2014年初,茶界独立评论人白马非马先生为策划推广“古树藤条茶”之概念,由云南本土知名作家青翠紫丁香执笔撰写的《袁丽:古树藤条茶首倡者》等一系列文章,在茶界引起一定反响。随后,在年底,又由长期奋斗在种茶、制茶与茶文化挖掘推广第一线的普洱市资深茶人李琨执笔撰写一文堪称茶界首篇讲清藤条茶独特采养方式的文章,即《太和甜茶: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在茶界掀起了不小的热潮。
到了2015年初,包忠华先生提出打造“中国藤条茶之乡”(普洱市老乌山茶区)的战略构想,更是拉开了藤条茶大规模产业化开发之序幕。为配合这一战略构想,白马非马与包忠华、李琨三人多次深入景东、镇沅、景谷考察藤条茶,并由白马非马执笔撰写了《包忠华:将老乌山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起底藤条茶:云茶传统采养模式的复兴》《藤条茶核心问题解读》等文章,从产业打造、历史发展脉络、传统价值梳理及其在当代复兴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纵深解读。
第三,云南“中期茶”。如今,在市场的推动下,“中期茶”概念逐渐被提上日程来。关于“中期茶”的概念历来,在茶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由最初“陈普”概念转化而来的。由于“陈普”概念难以用产品实物来作界定,也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久而久之,“陈普”也就被“中期茶”所取代了。其二,“中期茶”是由“中生代普洱茶”概念演变而来的。
结语: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循序的过程,推动产业全面健康发展,需要逐步完善全产业链上的每个纽扣。无论是茶制品的安全生产还是茶文化的挖掘,都是促进普洱茶原产地重建健康普洱话语权体系不可缺少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