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阳是水仙茶的发源地。据传:清道光(1821~1850)年间,泉州苏氏,移居水吉大湖,一天上山采竹,路过桃子岗祝仙洞下,见到一株树,花白色,似茶树,乃顺摘一技插于个笠帽上,觉有清香,遂试制乌龙茶,味真清香可囗,因之便将此树移至西乾家前栽植,命名为祝仙,因当地“祝“与“水”同音,后又称为水仙。又据清道光《瓯宁县志》记述::“水仙茶出禾义里(今小湖镇),大湖之大山坪。其地有岩叉山,山上有祝桃仙洞。西乾厂某甲,业茶,樵采于山,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遂移栽园中。及长采下,用造茶法制之,果奇香为诸茶冠。但开花不结籽。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后因墙倾,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通各县,而西乾之母茶至今犹存,固一奇也。”据庄晚芳等人在《中国名茶》介绍:建阳、建瓯一带千年前象水仙这样的品种已经存在了,唯人工扩大栽培不过三百年历史。据传:水仙茶的人工扩大栽培在清康熙年间(1662~1772年),移居在大湖的闽南人,看到庙前边大茶树,因被庙墙所压倒,发出许多株茶树,便挖回家培植。这种茶树叶大、芽大,制成茶叶香气特高,但苦于采不到种子供繁殖,仍仿效土墙压株的办法,采用压条繁殖,很快就在附近水吉、武夷山、建瓯等地传开。
水仙茶属小乔木型,自然生长的树冠高幅达5m左右,一般树高2m左右,树幅2.5m左右,树枝半开张,分枝部位高,主干明显,分枝较疏,枝节长3.5cm左右。叶片呈近水平状着生,或呈45度左右斜生,叶长10.02~14.9cm,长者达19cm,叶宽4.43~5.7cm,宽者达6.8cm,长宽比约2.6,大部分为长椭园形,叶尖渐尖,叶片多数平展,个别略向面折,叶面平滑富革质,色浓绿富光泽,叶肉特厚,栅状组织双层,主脉淡绿极明显,叶柄宽,侧脉整齐尚明显,6~12对,7~9对居多,叶缘平,个别略呈波状,锯齿较深而齐。开花不结实或极少量结实,多为单粒果,发芽率低⑴。适制乌龙茶、红、绿、白茶。制成乌龙茶形似“蜻蜓头,青蛙腹”,香如兰花,香高而沉长,滋味醇厚。品质之优异,为中外所传领。“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水仙茶特有的“仙韵柔香”,确有让人飘飘然之感。饮水仙茶成癖的人,往往就不願饮用其他茶了。1985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茶树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