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洪家茶进入鼎盛期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4-09-16 来源:www.chinameizhuang.com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
次
茶叶购物网资讯:洪家人对近代茶产业的生产、运输、销售等进行了有益尝试,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近代茶产业商业模式的发展。
1926年,为解决产销矛盾,洪发绥在台江苍霞洲靠江边地方(福州新安里新码头),收购“银钱制造局”旧屋一座及屋后靠江边的逾3亩空地,用来建厂房和住宅。1930年,占地逾两亩的四层新厂房建成(旧址为苍霞洲69号,现为江滨西大道285号),水泥结构,墙体厚48厘米,可以保证室内冬暖夏凉,起到提高劳动效率、保证茶叶质量的作用。其中,洪发绥参与设计的洪家茶楼在当时的福州是独一无二的,其天花板分为两层,屋顶为玻璃材质,里面则是可以推动的木窗,通过移动木窗调节光线,可以辨别样品茶的品质。
新厂房投入使用后,随着时代进步和工业发展,洪发绥成立了从手工生产转向半机械生产的筹备组。厂里曾利用茶叶末制出便宜的即泡即饮方便茶,可以说是现代袋泡茶的始祖。
洪发绥还设立了花茶研究室,聘请福建协和大学的王调馨教授,研究从花中提炼出香精的工艺。这一研究的直接成果是制成了不同香型的香水,并使窨制花茶工艺获得成功。厂里第一批生产出的四箱“夜来香花茶”得到同行的好评,可惜此茶因抗战停产。
1931年,洪发绥将“福胜春”茶庄改名为“福州福胜春制茶厂”。通过洪发绥以及洪家茶第三代洪汝端、洪汝方、洪汝正、洪汝直等人的努力,洪家的茶产业更上一层楼,成为苍霞洲花茶帮之魁首和福州市工商业大户。
1934年,洪家茶厂年产量逾四万担,有上千名员工。其中,制茶师傅有200多人,多数是福州市郊新洲金姓村民;拣茶女工有700多人,多数是台江区的妇女。
当时,洪家茶进入最鼎盛的时期。洪发绥在日记中写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年终结账,自有资金621万元(不包括不动产及上海康元厂、福州电灯厂股票等),超过经营所需资金,应谋扩大经营或另谋资金出路。”当时的洪家茶已尝试现代商业连锁模式,在全国及东南亚、韩国等地设立茶庄和代理点共30多处。
洪家茶不仅产销旺盛,而且因质量良好,多次在各项评比中获得殊荣。1929年,闽侯“福胜春”的“珠莲心茶”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特等奖;1930年,“洪字茶”获比利时世博会银牌奖章。
在民国时期,洪家茶庄(洪怡和、洪春生、福胜春)遍布国内及东南亚,茶叶远销海内外,因此在茶客中享有“刀牌烟仔,洪字茶”之盛誉,深受社会各界及百姓的喜爱。
1935年11月27日,由福州钱庄业巨商发起和组成的私营福州商业银行在南台(现台江)下杭路开业,洪发绥为首任董事长。他为了实现更大的梦想,在台江鸭姆洲(现瀛洲)购地30多亩,拟用其中的10亩建更大、更好的现代化工厂,剩余土地栽种茉莉花及其他花卉,作为实验基地。但是,世事沧桑,洪发绥的这一宏伟蓝图因日本的入侵而停止,后土地租给农民种植茉莉花,1951年土地交给政府。4 热衷慈善事业
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后,洪天赏和洪发绥成立了“悦颐堂”,热衷于慈善事业,包括捐资兴办南郡公学(后改为下杭小学)、发动在榕的闽南籍商人捐资兴办南郡会馆、制药“止血枪刀粉”“感冒散”济急、为无家可归的邻里提供免费食宿、捐巨款赈灾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福州多家钱庄存有大量茶庄的“死押”茶叶,但钱庄不懂卖茶。因洪发绥在商界信誉好,钱庄通过熟人找到他帮忙,通过各地洪家茶庄迅速把茶叶销掉。
1930年,洪天赏在坞里老家去世。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已是福州知名人士的洪发绥为了避免被日伪拉去维持会任职,将茶厂关闭,带领全家50多人避难于厦门、香港等地。1946年,洪发绥在苍霞洲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