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因为中国茶叶外销加快,欧洲部分国家皇室对红茶的强大需求,产自现在福建武夷山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的红茶突然走红,这一区域桐木关所产,命名为正山小种,其他产区的只能称外山小种。极致的,采摘未展或初展的细小芽头,成品满身披金毫,美胜娥眉,故名金骏眉。据闻当时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皇也专好这一口,这位白皮肤的名人、妇人和古人,于是“穿越”过来,竟也成了当今国内茶商炒家的活广告,看似无辜实也有理,当年的鸦片战争,不就是英国人太爱喝中国茶,白银又不够支付,就开枪动炮明抢嘛,不光彩的方式,历史最终还是须还债的。
可怕又容易出现的,是矫枉过正。巨大的商业价值,独特的香型滋味,保存时间较长,几大宠幸集于一身,金骏眉于是迅速脱离了十几代人、数百年形成的原品种的贵气和性格,蜕变为一种固定制茶方法下的快销品,如扁茶即龙井的危害,而且是人人处处可行而效之的山寨茶,发酵了,披毫了,小芽了,就是了,仿佛全国村村都在制作,产量几千倍地翻,连“洗澡的大闸蟹”都逊色。还能遇上桐木关原产地、上饶大叶树种、略带些马尾松烟味的正山小种红茶吗?至少现阶段很悬。从文化的审美和历史的传承看,伤及骨髓,不折不扣的茶殇。
回忆6年前寻访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场面,时时感到温润。还谈不上名角,粉丝度远不及大红袍、小红袍、水金龟、肉桂、白鸡冠、铁罗汉等岩茶名枞,常常须搭配着卖,十足邻家小女。乘着朋友占义胜的出租车,过曹墩村,往桐木关西北行,他一路嘟噜,去那里干什么?路不好走,夏天蛇多,经常还泥石流,当地人都不去。但一路溯泉而上,的确美不胜收,好山产好茶,必须的。遥望远处,雾蒙蒙隐约可见福建最高峰黄岗尖。
已至闽赣边界,往西再百米就是江西上饶地域,按百年前的制式,桐木关建了一座茶厂,原是国有的,现改制个人,还请当代茶学泰斗张天福题厂名,孤悬野外却颇有野心的一家企业。厂长不在,总工程师在,他是做茶的权威,见一个外人很兴奋,有成就感地带着我跑遍了小厂的全部工序,最玄的是发酵间,三四十平米的木房子,下面架空层摆满了松木和杂木,鲜叶揉搓淋湿后平堆在房里,下面燃木升温,水火木相交融洽全部是自然的法则,远远地恍惚中有类似酒的香气。那天下午,我三个多小时品试了三十多种不同树种、不同时节、不同制法的正山小种成茶,细腻地区分,反复地判断,流连忘返也留下最珍贵的记忆图谱。
按制茶老师傅的说法,正山小种的上品,茶树最重要。一般都是四周抛荒的野性茶,大叶种、小叶种都有,有300多亩。最神秘的,走8个小时的山路,到上饶地界,有200多株超百年古树,再手工制成的金骏眉。由于蛇太多,终无机缘寻访这批古树,但我总有一份安慰,只要它们在,传说和价值就在,治殇的希望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