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在位于三官堂的橡树林小区看到,这里原名为“橡树林会所”的指示牌发生了变化,最高处写着“橡树林会所”,但下面的大字却写着“橡树林茶府”,“茶府”二字是新近张贴,盖住了之前的“会所”,不过,草草改名的痕迹还是很明显。而在其大门处,招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会所”二字同样被“茶府”代替。(成都商报)
茶府和会所都是休闲的场所,并无本质区别,会所无非消费的方式更多,档次更高。为什么这家做好了的“会所”招牌要更换为“茶府”呢!其原因还是商家的“生意经”起了作用。
春节前,成都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市纪委印发了《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会所中的歪风”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其中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凡是1月20日后出入私人会所和接受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的,一律视为违规违纪行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会所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雷区”,而茶府不在“雷区”之列,也就是说会所的“合法”消费者里没有党员领导干部,而茶府的消费者可以是所有消费者。商家自然知道党和国家的政策,更换一个“马甲”就能增加消费者,而且可能还是大客户,商家的精明无可厚非,当然也得与其注册的名字一致才行。
对于“会所”变“茶府”,就能让“不法的消费者”变成“合法的消费者”,看似“生意”的背后,其实就是在钻政策的空子,如果改个名就能让“不法的消费者”变成“合法的消费者”。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会所都可以更名,让“雷区”不再是“雷区”。
当下我们必须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切实转变作风,对于那些出入不是“会所”的会所的党员领导干部同样要问责。换个“马甲”容易,但难逃制度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