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诞生,也是类似的故事。古代云南边陲,唐朝的蒸青绿茶制法一直被沿用,把大叶种茶的绿毛茶蒸制为团块茶,压缩后运向北方与游牧民族做茶马交易。在长途运输中,这些团块茶因保管不当而湿堆变色发酵,散发着独特的香味。茶农们把这种变质茶试饮后,发现别有滋味,便有意用渥堆的方法制茶,这就形成了今天的普洱茶。而长年的茶马古道贸易,更是中国古代文明传播的通道,促进了各民族间融合和文化的沟通。<?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茶叶制法上的一个重要的变革,出现于明代,也是因民众而起。农民皇帝朱元璋大赦天下的一大内容,就是废除了劳民伤财的龙团进贡制,颁布“废团重散”诏令,使得从前只在民间流行的散茶(叶茶),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散茶的制茶工艺是由蒸青变为炒青和烘青,这就为后来武夷茶的大红大紫和其后的黑茶、红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老百姓劳作于自然,受惠于自然,对自然充满了感恩和敬畏。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并非文人墨客们的刻意为之,而是洋溢于心头的天真之爱和仁心之为。而正因了这种真诚感恩的品质,使得他们可能无形当中,更加了解和契合于茶的秉性,由此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有茶诗这样写:“茶是可人儿,万灵丹。寒冷若你,茶将为之温暖;激愤若你,茶将为之安定;沮丧若你,茶将为之开怀;疲惫若你,茶将为之抚慰。”茶叶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以无私无为的姿态,渗透到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赋予我们民族内敛中庸和反躬自省的气质,与儒家治家处世的理念相合,形成了一套我们独有的彼此默契和约定俗成的处世态度和生活准则。茶与中国百姓的互动,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完美体现么?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所谓“茶文化”、“茶道”云云,古往今来,其实从来都是由民间的众多小人物们所演绎出来的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