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西之间的交通,从此中国与西方及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友好往来迅速发展,“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此番破除文化政治地域禁锢的征途,被史学家司马迁誉为“凿空之旅”。而今,“一带一路”承接了数千年的流风余韵并将之发扬光大,走出了一条比先贤们更坚定、更宽广的道路。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土壤,就是充满文化活力的民间交往和交流。《帝国夏宫——俄罗斯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特展》即将在成都博物馆举办,正是对成都以开放心态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最佳注释,必有助于中国与俄罗斯人民民心相通,让更多中国观众了解中国与俄罗斯源远流长的交流,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的历史文化。
建立渠道:草原丝绸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前时期,生活在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土地上的人们就已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公元前2200年~前1800年,在阿尔泰山兴起的赛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分布区域东起南西伯利亚,西向经乌拉尔山直抵乌克兰草原,并南下新疆、青海、甘肃乃至中原地区。更早之前,分别兴起于黑海西北与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也随着东西方族群的迁徙、文化的交流,形成了横贯欧亚大陆、具有较多共同特征的彩陶文化带。
公元前7世纪,控制今俄罗斯南部黑海沿岸的斯基泰人已与东方建立了贸易联系。这条贸易线路被现在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商路的终点据说在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脚下,那儿居住着长着狮鼻与巨大下颚的秃头人——这是蒙古人种的特征。研究者们相信商队贸易终点应该就在今天山或阿尔泰山西侧。考古出土的文物证明了文献的记载:阿尔泰山北麓的巴泽雷克墓地,出土了来自中国战国时期的丝绸与铜镜,克里米亚半岛刻赤遗址出土了公元前4世纪的丝绸,斯图加特霍克杜夫村出土了公元前6世纪的丝绸残片,这些均来自中国。这条横穿欧亚大草原的商道或许在更早一些已经开辟,有研究者认为埃及第21王朝(公元前1070年-前945年),一具女性木乃伊头发中出土的蚕丝纤维也产自中国。再结合蒙古诺音乌拉、贝加尔湖区域的伊尔莫瓦巴德、米努辛斯克盆地等地的出土文物,以及《穆天子传》等古代文献记载,人们勾勒出了这条先秦时期由欧亚大草原游牧民族与商人所开辟的东西方贸易孔道的全貌:从河套地区向北,经蒙古高原,西向越阿尔泰山,穿哈萨克大草原,过咸海、里海、黑海北岸,向西远达多瑙河流域,向南则经由希腊、罗马商人之手抵达地中海沿岸。沿线出土的汉代丝绸、漆器表明,在张骞通西域后,这条横穿俄罗斯国境南缘的道路,仍然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商贸往来:汉武帝派遣使臣到达俄罗斯南部
福罗鲁斯在公元1世纪末成书的《罗马史纲要》中,曾提到有中国使者出访罗马:“阳光普照下的赛里斯人和印度人也来了。他们带来的礼物中有宝石、珍珠和大象,不过,他们感觉长途漫漫,历时四年才走到。”赛里斯是当时西方对中国的称呼。不过这些人应该是随商团到罗马经商的中国商人,在中国的文献中并没有记载。
藉由往来的商队与使臣,中国在汉代已对西方有了一定了解,于是在文献中就有了对当时俄罗斯南部地区的一些记载。按史记记载,在汉武帝时期中国就已派遣使臣到达过这一区域了。这个国家又有“阿兰聊”“阖苏”“温那沙”等名字,中国历代文献都有记载。《北史》还有北魏时其国遣使节到中国的记载。汉代,先秦时期开通的草原之路与新开通的丝绸之路连接,黑海周边贸易愈加繁荣,大量的中国商品如丝绸、漆器等在这里交易。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以北50公里发现的一处公元1世纪贵妇人墓中,就出土了来自中国的西汉漆盒——这件文物历时三年被修复,曾为克里米亚博物馆藏品,现归属于乌克兰。
公元9世纪晚期以后,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基辅罗斯在黑海北岸建立,它的第一位首领是留里克。留里克王朝的统治一直延续到莫斯科公国时期。在这之前,国家的建立者东斯拉夫人经第聂伯河、顿河等连接黑海、亚速海北岸的商道进入黑海沿岸参与贸易,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环。这一时期,经里海北岸可远达撒马尔罕和中国的贸易线路,是俄罗斯南部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伏尔加河下游汇入里海处的伊蒂儿(今阿斯特拉罕)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城市,当时这儿属于保加尔人管理。13世纪中叶以后,蒙古征服基辅罗斯并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金帐汗国,把茶叶及更多中国物产及文化,带到分裂的俄罗斯诸公国。考古学家们在伏尔加河、顿河流域的朱赫塔、凡尔勃费·老格、诺沃巴普诺夫斯基等地发现了一批13-14世纪蒙古贵族墓葬,出土了许多精美的丝绸残片,上面刺绣着龙纹、凤纹、大雁、天鹅、牡丹等中国古代吉祥图案。
互通有无:罗曼诺夫王朝曾派使者前往中国
由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分封的莫斯科公国,在14世纪40年代已成为俄罗斯最强大的公国。1480年,莫斯科公国从金帐汉国独立。16世纪30年代,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直到17世纪初,俄罗斯与中国的商业贸易主要通过中亚商人中转。这一阶段,丝绸之路上的布哈拉商人发挥了巨大作用。里海北岸伏尔加河河口的阿斯特拉罕,成为俄罗斯与伊朗、中亚商人的贸易中心,草原丝路依然是俄国商队前往布哈拉的选择。1587年,俄国人在额尔齐斯河和托博尔河交汇处建立了托博尔斯克城,1604年又在托木河畔建立了托木斯克城,这些地方也很快成为了俄国商人与中亚各国商人交易中国货的场所。仅1639年至1647年间,就有38支布哈拉商队到达托博尔斯克。这些布哈拉商人带来的商品据亚历山德罗夫在《1689年涅尔琴斯克合约前的中俄经济关系史中的一页》考证,有花缎、缎子、粗布、棉花、茶叶、烟草等。中国的波纹绸是其中最昂贵的丝织品,价格每俄尺(合71厘米)1-3卢布。此外,中国的大黄、名贵瓷器也在俄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价格十分昂贵。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伊始,就谋求建立与中国的直接联系。俄国文献记载,1567年及1618年伊凡四世及米哈伊尔一世,曾分别遣使前往中国。官方文件表明,俄国使节递交国书最早是在顺治13年(1655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中俄两国建立起正式的商贸关系,双方交流进入新的阶段。1727年,中俄《恰图克条约》签订,中俄贸易体系正式建立。按《西伯利亚的征服和早期俄中交往、战争和商业史》的研究,来自中国的贵重商品有:生丝和丝织品、皮棉和棉制品、茶叶、瓷器,以及嵌螺钿的器具、甘蔗、烟草、大黄、麝香等。来自俄罗斯的皮毛也为中国上层社会需求。随着中俄联系加强,文化交流迅速发展。根据《恰图克条约》,除派传教士外,俄罗斯定期派留学生来北京学习中国文化。100多年间,共有60余名医生、画家、科学家和近百名神职人员来到中国,这些传教士及留学生将大量西方书籍介绍到中国,同时也广为收集中国文献典籍,将之带回俄罗斯。道光年间,中俄双方政府还互赠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