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羡慕山居隐者,晨起在高山上看日光穿透雾气,流云从身际穿行,品一壶清茗,舒一口仙香。从浦城县城出发,驱车2小时左右,到闽浙赣三省交际的仙阳镇永建村腾云尖,此番美景便可寻得。
茶谚说:高山浓雾养好茶。“兆雾”的高山生态茶就生长在海拔1300米上下的腾云尖。5800亩的茶园静静地依偎着青山,充分吸收并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甘露精华。“高山上昼夜温差大,茶树营养积累多、消耗少,芽叶不易粗老。加之山上云雾覆盖,漫射光强,茶多酚积累多,茶叶慢慢地变得醇厚起来。”浦城县农业局农艺师黄招龙介绍,这有点像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因特殊日照、炽热沙漠而孕育出的甘甜、鲜嫩和多汁。
那么,浦城诚源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黄兆成,是怎么发现腾云尖这块种茶宝地,继而制作出高品质的兆雾高山生态茶?
“早期我是做木材生意,后来政府提倡发展生态经济,就想着到荒山上种茶叶,边学边做,从1995年到现在,一晃眼就过去近20年了。”25日,回忆起与茶相遇相知,黄兆成感到幸福。
2009年,有一定的种茶经验和资金累积的黄兆成,决定做一次大胆的尝试,把岩茶种到平均海拔1370米以上的腾云尖。为了不错过秋季茶苗根部生长的黄金时期,黄兆成按照以往种茶经验,在10月中期将茶苗插种到砂石土里。
可谁知不到一个月,高山气温骤降到零下,土壤霜冻松散,把95%以上正在长根的茶幼苗拱出了土。“满怀希望上山看茶,却发现茶苗一棵棵瘫倒在茶埂上。”黄兆成说,以每亩插2000根茶苗来算,1500亩就损失了300万根茶苗,直接经济损失180万余元。
虽然有了这么一次惨痛的经历,但黄兆成依然没有放弃在高山种岩茶的想法。他专程到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拜师学艺……第二年立春过后,他重新翻土,购买新的茶苗进行插种,还请了当地农业局农艺师黄招龙进行现场的指导。
这一次,茶苗在高山雨露的浸淫下发了芽,生了根。“不夸张地说,那段时间在睡梦中都会咧着嘴笑。”然而没过多久,黄兆成又发现了新问题。高山茶生长速度缓慢,同一时期种下的低海拔茶,已经开始大面积机采获得收益,黄兆成还在期盼。于是,他几乎每天都要上山看看茶树的长势。有时遇上恶劣天气,黄兆成担心茶树,为了时时刻刻“照料”它们,上山后就不下山了,直接在山里过夜。寒冬,他怕茶树冻着,还找来稻草、茅草,亲自给茶树盖上“暖和的被子”。
高山种出来的茶叶品质到底会怎么样?适不适合做岩茶?口感、醇度、回甘效果能比一般茶好吗?这是黄兆成当时想得最多的问题。在忐忑中,他不断地告诉自己,耐心点,慢一点,扎实一点。就这样,黄兆成等待了整整4个春秋。2014年的端午节后,黄兆成决定人工试采少量高山茶,聘请专业武夷岩茶制茶师傅,制作出了肉桂、水仙、百瑞香、黄观音等多个品种。
“第一批茶制成后,请了好多茶友一起来品,大家都赞不绝口。”黄兆成这才长舒一口气,开心地笑了。
无论是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文人墨客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已然成为生活里的必需品。近来,总有茶友,来黄兆成这求品一壶产自兆雾高山的黄观音。
“水好、香好、劲道好。做好茶,品好茶,重要的还该回归自己的心态上,静心专注皆可成。”黄兆成一语道出了茶人、茶道之精魂。正如他名字中透露,兆雾茶,已成。
企业名片:
浦城县诚源茶叶合作社,筹建于2009年,是浦城县集茶叶基地培育和茶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茶叶基地位于平均海拔1370米的闽浙赣三省交界的永建村,面积达5800多亩。合作社茶青多来自无公害高山茶树,常年云雾的滋润,精心的人工采摘,加上传统的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产品获得众多茶友青睐。
2014年,精心培育的特级高山岩茶获得成功,“兆雾”茶品牌经南平市工商局评审公示为南平市知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