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贝加尔湖像一个月牙儿,四周长满了须毛,这是它周围的河流——有336条河注入贝加尔湖;只有一条流出,叫安加拉河,最后流入北冰洋。
9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驶出乌兰乌德。两旁是白桦林、松林;不时有河流,从一旁或自桥下流过——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东部一段。
正午,车至贝加尔湖东南岸一处村落停下。采访团步行穿过彩色木屋的街道,来到奶奶村地方志博物馆。
馆长玛丽娜·米列舍维奇在门口热情迎接采访团一行。
博物馆精致小巧,茶炊、茶杯等藏品,都是万里茶道时代的实物。
玛丽娜介绍说,奶奶村(音译巴布什金村)是贝加尔湖东南岸的半岛,万里茶道上最重要的码头。18世纪30年代以后,商人们竞相将茶叶从中国运到这里,由此开辟了从奶奶村到湖对岸47公里的轮渡航线。这是万里茶道上的一段捷径,比绕行贝加尔湖走陆路,缩短了100多公里。
冬天,这条路更加便捷:可以坐着雪橇,穿过贝加尔湖冰面,把茶叶运过岸。一至四月,湖面厚达60厘米的冰层,在一片银白世界中,闪烁着碧绿的光影,雪橇飞快在其间掠过,极为壮美。
在茶路的带动下,奶奶村兴盛起来,到19世纪末,基本形成今天的格局。由于它的重要和繁荣,沙皇特批此村为市的建制。
博物馆里,有奶奶村当年的市徽,图案是水上一条船,载着12个方形茶包。
博物馆电视片显示,当年的渡轮体量庞大,有4个蒸汽机烟囱。除砖茶外,这些渡轮也运送蒙古肉制品、毛皮和盐;来往行程都不会让它们空载。玛丽娜介绍,西伯利亚铁路通车后,茶叶开始通过火车运输,但这一段水路仍未被完全取代。
离博物馆约1公里,矗立着当年的轮渡灯塔,10米高,俯瞰湖面,但见水天两片碧蓝相接,一望无际,近岸湖水清澈见底。
据玛丽娜介绍,这座灯塔为茶船指引了近两个世纪,大大提高了茶叶之路的运输效率。现在,灯塔和码头均已丧失实用功能。
当日傍晚,天边尚有最后一抹霞光,采访团沿湖抵达了奶奶村对岸的渡口,里斯特维扬卡。此行耗时6小时。当年雪橇直穿湖面,仅需四五个钟头。
我们住宿在里斯特维扬卡,以待次日的行程。晚餐是两道鱼,一道三文鱼汤,一道煎鳕鱼。这本应该是海鱼,居然产自贝加尔湖!当地人介绍说,贝加尔湖本来是海,因地壳抬升成为湖。两岸河水注入,2000万年,淡水置换了咸水,湖中的海鱼变成了淡水海鱼。这里冬季气温最低达-38℃,但在这极寒天气中,阳光却能够穿过冰层,形成温室效应,湖底水温达4.4℃,极适于生物生长。
指导单位: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支持单位:武汉茶文化研究会、东风标致、昌生茗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市邮政分公司、武汉黄鹤楼茶叶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湖北分公司、中国国旅(武汉)公司、武汉尚拓行户外
“中俄万里茶道”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