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回国探亲,最让我怀抱感激之情的国产发明就是飘逸杯——外形典雅,小巧实用,是独饮者不可多得的良伴。于是当准备再度回到美国加州后,我把这位“小伙伴”也放入了行李箱。房东一度因我和这杯子形影不离而感到非常好奇,请我给他讲解中国茶和这个杯子的用法,可惜茶味之甘醇苦涩,茶香之沁怡馥郁,我都难以找到相应的英文词汇给他一一讲解。
因着身在异乡,让我在学业之余有了很多机会了解中美在茶文化方面的异同。关于美国茶文化这个话题,我还郑重其事地和房东探讨过,出乎意料的是,他笑笑说美国没有茶文化,然后指着我抽屉里的中国茶说我才应该知道什么是茶文化。而后,我反复思考了一阵,其实美国茶文化也有其自己的特点,而且非常鲜明。
经过两年的观察,我发现美国茶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与其文化圈本身正好吻合——多元性。美国是众所周知的移民国家。随着移民的到来,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日常需求集中在一起,互相影响、适应,最后交融在一起,但是又保留了彼此的特点。这一点在超市里的食品中最突出,也最容易观察到,茶自然也不例外。
一想到买茶叶,直觉一般会指向中国超市。我的住地附近有一个大华超市,里面有一个专门的货架摆满了茶叶,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茶,同时也有土耳其茶,印度茶和日本抹茶。这让我想起最初来到美国的时候,室友是个土耳其女孩,她最初就是用土耳其茶款待我们的。土耳其人早上喜欢喝花草茶,一个小茶袋子,放在茶壶里煮上三分钟,加入方糖之后饮用。这种茶色泽浓郁,非常好看,如果不加糖直接饮用就会非常之酸。我个人感觉美国人制作的茶沿袭了这种花草茶的制作方式和口感。说到印度masala茶,口感则截然不同,我和周围的同学们都戏称其为印度神茶。这种茶在美国也很常见,美国的星巴克都卖这种饮料,其味道有些辛辣,很难形容,不过我相信他们的语言里一定也有独特的词语来形容他们的茶。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一次文化展示课,课程的要求是解说一种你感兴趣的文化,一位美日混血同学就带来了日本抹茶。在他演示文稿里的图片中,他母亲穿着传统服饰,亲自示范日本茶礼仪以及传统抹茶的制作过程。总之,美国的茶文化是多元的,每个国家的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茶。
美国茶文化的第二个特点则打着美国本土的标签——速食主义。美国的中国超市里,并不像国内卖茶一样,茶叶装在大罐子里,按两称重直接出售,传统的茶铺还用纸包裹。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中国茶,全部都是速冲茶。不知是我在中国的时候没有刻意观察过,还是国内确实少有这样的国茶,至少这一现象在最开始的时候让我大跌眼镜。我最开始认为中国茶大多变成茶包的原因就和美国人选择快餐一样,社会节奏快,重在节省时间。不过,在和房东聊过之后,我就渐渐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文化差异给美国的中国茶带来的变化。
我拿着飘逸杯,用蹩脚的英语给房东讲解中国茶分类的时候,他一直很耐心的听我讲解,不时提一些问题。当我说到黑茶和普洱第一泡都不喝的时候,他很吃惊的问我为什么。在我告诉他其中一个原因是洗掉浮尘后,他大惊失色,完全不能理解不干净的东西怎么能直接饮用。中国茶是否真的有卫生问题并不是这里的重点,关键在于美国人对食品安全和卫生条件是怎么理解的。经过我的观察,很多美国人对卫生条件是绝对坚持的,我的房东只去最好的超市,只吃他认为安全的品牌。我想这就是中国茶在美国都变成了速食主义茶包的另一个原因——适应美国市场。这便是美国环境带给中国茶的变化,是好是坏我尚无从评价。
我并没尝试过在美国的中国茶包,并不知道味道是否有区别,或者有多大的区别。朋友从国内过来探望的时候,经常问我要带什么补给。其实,在美国加州,中国食物和用品几乎一应俱全——只除了“茶”一样,传统地道的中国茶,任何品种的中国茶。对我来说,飘逸杯中承载的并不只是一种来自故乡的饮品,还有一种对故乡生活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