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733-804):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又号东冈子,收入《全唐诗》中陆羽的一首诗《六慕歌》正是他品格的最好体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梅尧臣),陆羽在当时就被奉为茶神、茶仙,也有诗称他——
《茶经》 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虽只短短七千余字,内容却十分丰富。
“一之源”论及茶树的名称、形状、功用、品质,指出茶在袪烦健体方面“与醍醐、甘露抗衡”的作用,而且第一次特别强调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把茶与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将茶的品位提高到精神层面。
“二之具”介绍了将近二十种采茶制茶用具;“三之造”对采茶尤有心得,总结出采茶的时间应“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而且“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要选择“茶之牙者”“枝颖拔者采焉”;“四之器”则分别介绍了煮茶、饮茶用具等二十五种;“五之煮”对水的九字品评尤为著名,“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茶时首倡“三沸”入茶之法,“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至今仍为后世茶道奉为准则,相关文字无数次被后人引用;“六之饮”中提出“九难”之说,即好茶需要在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九种程序中达到高水平。特别对当时那种煮茶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的习俗提出批评,认为那种茶简直就是“沟渠间弃水耳”;“七之事”,即“事典”,可以看到古圣今贤的饮茶故事;“八之出”则列举了全国各道各州主要茶叶产地;“九之略”即列出了茶事可以“省略”之处;“十之图”,文字最短,谓茶中有心人应将《茶经》以上九章内容用绢素写出,张挂于室内,随时观摩参考。实则强调本书作为茶中之“经”的显赫地位。
《续茶经》 清代陆廷灿所著,清代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茶书,洋洋七万字,几乎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按《茶经》写法分类汇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所著,继《茶经》之后全面论述茶道艺,在茶文化史上有更重要的地位。提出了一些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观念与习俗等传统,为茶文化史留下了点茶法的珍贵文献资料。“水以轻清甘洁为美”的论断,则是对饮茶用水最好的文字总结。
《茶经》欣赏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南方地区一种美好的木本植物,树高一尺、二尺以至数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今重庆东部、湖北西部地区),有树围达两人才能合抱的大茶树,将枝条砍削下来才能采摘茶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木,叶子像栀子叶,花像白蔷薇花,种子像棕榈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树根。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译文:茶的功用,性味寒凉,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俭约谦逊美德的人。人们如果发热、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疲劳、关节不畅,只要喝上四五口茶,其效果与最好的饮品醍醐、甘露相当。
茶文观止 历代茶书汇总
自《茶经》诞生以来,中国古代有关茶书的书层出不穷,当代关于《茶经》的版本也非常之多。这里,为读者朋友们推荐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