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奉节的茶馆与重庆和成都的茶馆有所不同。重庆和成都茶馆里的椅子一般都是木制或竹制圈椅,奉节茶馆里的椅子,不论春夏秋冬,都是清一色的竹躺椅,茶客时躺时坐,自如得很,舒服极了。
奉节的茶馆一般都不大,但小小茶馆却是一个大社会。茶客里各路“神仙”都有,当年川东游击队政委彭咏梧等地下工作者联络接头也少不了在茶馆里进行。茶馆里既有谈论国家大事的,也有传播小道消息的,摆龙门阵、吹牛侃大山随你的便,体现出热闹中悠闲、平淡中超脱的茶文化氛围。一杯茶可以在茶馆坐半天,天南地北的消息往往就是从茶馆里获得。坐茶馆是奉节人的生活习俗,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馆吃茶。有些乡下的茶客,为了热闹,跑几里路到城里的茶馆喝茶。他们说,图的就是茶喝得爽快,聊天聊得轻松自在,而且心里想的可以在茶馆想得明明白白,要做的大事可以在茶馆谋划得透透彻彻。
奉节历史上之所以茶馆业兴盛,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袭的生活习俗外,与地理、气候等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奉节地势陡峭,人们爬坡上坎,走得脚腿酸软;尤其是漫长酷夏炎热的气候,走得汗流夹背,口干舌燥,很自然想找个歇脚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顶和石梯高处、转弯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脚解渴的茶馆。
茶馆虽小,但茶客可以在这里看人来人往,听各种不同方言寒暄神侃。哪怕你是外地生意人,谁也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任何人,在茶馆绝对没有孤独感。一杯清茶相伴,偶尔关心一下邻桌的牌局,或听一听对面大爷自豪地吹起“当年勇”,这时你会感到,在最热闹的茶馆,人却变得更加简单,茶客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淡漫长的时光会不知不觉地闪过。
茶馆文化也是民族和地区的社会习俗,是精神和物质文化的具体表现。抗战爆发前茶馆业在奉节达到了鼎盛,当年的水手、袍哥大爷、闲杂人等都喜爱出入茶馆,茶馆成了龙蛇混杂之地。在茶馆鼎盛时期,县城茶馆达50多家。其特色是“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茶与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特别是晚上能在茶馆登台说书的人,都是说书的高手,所以人们又把茶馆称为“品仙台”,挂牌说书,看谁有绝技高招,谁能争取更多的茶客,谁就能得到“红包”。哪一位说书人讲得好、茶馆的生意必定会更加兴隆、老板自然高兴,说书人得的红包就越厚实。昔日奉节老城的大南门、小南门、大东门、小东门、叩头桥是茶馆最多的地方。
茶馆为过往客人提供了方便,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人们从长江进出奉节,候船,接客,没理由不进茶馆小坐,所以老县城大南门一带茶馆林立,茶客泡一杯清茶,靠在椅子上,望着一江的风情,自个儿陶醉去了。随着改革春风吹起,茶馆老板们也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和提供更多的服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一些茶馆老板别出心裁,还在茶馆开设床位供茶客休息,有的还增设了音响设备,供茶客自娱自乐。
古城奉节茶馆多,在三峡移民搬迁前,仅奉节码头就有数十家,十分整齐的排列着,特别是枯水季节,茶馆一直延生到江边。茶香飘逸,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茶客。夔州千年古风系于这些最市民化的茶坊,茶馆沉淀着古城奉节深厚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茶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