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茶商大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后,沙皇俄国以调停有功为由,胁迫清廷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得到了俄商进入蒙古库伦等广大地区经商,并享受免税待遇的特权,稍后又签订《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取得天津通商权,可以水陆联运,且关税比各国低1/3。 自此,俄商势力深入我国内地,在湖北蒲圻羊楼洞等地(太平天国战火祸及江南,阻断武夷山茶路后,湖南湖北成为新兴的茶叶输出地)开设茶厂,建立茶栈,收购生产茶叶,成本比传统茶路运至张家口大大节省,仅税金一项即差10倍,山西茶商对俄贸易备受冲击。同治七年(1868年),恰克图晋商商号,竟由原来的120家剧减到4家。
内外交困之下,首当其冲的常家采取反击措施,提出“俄国人到中国来夺我商利,我华商去俄国也另觅新途”,假道恰克图深入俄境经商。常万达的曾孙常佶、常恽分别于同治五年(1866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开设“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在俄国境内的赤塔、新西伯利亚甚至远到莫斯科,均开办茶庄分号,“茶叶之路”一举延长到6500公里。
以常家为核心的晋商,又争得清廷酌减茶商厘金(即税金)的政策,取消一切不必要杂税,进军俄国第一年,输出茶叶11万担,与俄商直接贩运回国的数量相当,到同治十年(1871年),输俄茶叶升至20万担,比俄商多出一倍。晋商仍依赖骆驼、牛马等运费较高的陆路交通工具,双方竞争条件悬殊,居然能对俄商占据上风,殊属不易。
到了光绪年间,俄商在汉口开设6家机器砖茶厂,有3个采用蒸汽机生产,最大的阜昌茶厂,投资白银200万两,雇佣2000多名中国工人,昼夜开工。机制砖茶质量好、成本低、加工能力强,令晋商再度陷入竞争困境。光绪十三年(1883年),常氏商号发动汉口茶界商人及制茶、装卸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同盟绝交”运动,试图打击俄商气焰,一度曾使晋商茶叶贸易额回升,但毕竟大厦将倾,独力难支了。
尾声:革商人之命
生于1846年的常立训,是“北常”商贸事业破产前的最后一位中坚人物。为了在茶叶生意日渐衰败之际凝聚人心,存资护本,他注册了“大德玉”票号,担任第一届董事长,在28年的营业中,获利200余万两白银,成为晚清全国51家票号的翘楚,号称“太谷帮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