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江山看常氏
据常氏家谱称,常万达精明干练,善于谋略,且体魄强健。为对付俄蒙一带横行的骑匪,常家将从俄国换回的大量粗制银器,在买卖城熔化成每块重1000两(约合32公斤)的大银锭,以专用马车运输,并雇佣保镖护卫,骑匪来袭时,仓促之间无法将沉重的银锭掠走,只有徒呼“没奈何”。此种做法,引来同行晋商纷纷仿效。
史料记载,《恰克图条约》签订的第二年(1728年),中国对俄贸易额不过1万卢布,到1755年,增加到83万卢布,而1760年更激增至135万卢布。嘉庆元年(1796年)常万达以78岁高龄去世,他的儿孙继续扩大祖业。嘉庆五年(1800年),恰克图口岸输出茶叶约值280万卢布,到了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出口茶叶达67000箱,重达500万俄磅,中方商人(晋商为主)可赚500万~600万卢布,折合白银200余万两。而整个19世纪上半叶,恰克图进口关税收入占俄罗斯全国总关税收入的15%~20%,其中又以进口茶税为主。
那么,常家在这项大生意中能占多少份额呢?据估算,常家极盛的乾隆、嘉庆、道光百余年间,仅恰克图买卖城一地分号,年收入即达白银50万两,可占华商收入总量的四分之一。另有人根据留下来的资料推断,常氏在对俄贸易中所占比例,可能超过50%。
在中国本土长城沿线,晋商足迹所至,开设店铺,编织商业网络,也使若干城镇兴旺发达起来。早在清朝初年,张家口便有范氏等皇商八大家,均为山西人,到乾隆嘉庆年间,当地“坐商”达200余家,“行商”商号多至4000家,来往贸易几为山西人专有。张家口东北250公里的多伦,为东北与内外蒙的交通要道,以前是一处天然牧场,经过康乾盛世的发展,成为繁华市镇,到1891年时,全城人口近10万,大都为商人,又以山西籍人士居多。
如今的内蒙工业重镇包头,原来也是黄河北岸一片牧场。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后,不少汉族商人由此北上蒙古经商。1809年,包头村升格为镇,再过60年,筑包头城,人口2万多,山西商人开的店铺即有40余家,尤以乾隆年间祁县乔氏家族的“复盛公”商号最为有名,其连锁商号一度垄断了包头市场,因此民间流传“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