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研究会 苦练烘焙绝技
20多位80后茶商抱团 突围浓香型铁观音市场
本次华安赛区参赛者中,出现了不少80后茶商的身影,一个由20多位80后茶商自发成立的“华安浓香型铁观音研究会”也获得不少老茶商称赞。
发现差异化商机
潜心研究浓香茶
提到华安浓香型铁观音研究会,就不得不提到其发起人林毅建。别看他刚过而立之年,却在华安县制作浓香型铁观音的茶商中已小有名气。
两年前,华安还是以制作清香型铁观音为主,懂得制作浓香型铁观音的人不多。“我自己是茶商,但家里老人都不喝我卖的清香型茶。”林毅建说,外公一辈子都在和茶打交道,但只喝经过二次烘焙的浓香型茶叶。
“每次家里要喝茶,父亲都要到隔壁村托人买。”不仅如此,林毅建说,不少找他买茶的客户也会询问,有什么渠道能买到浓香型铁观音?林毅建当时认为,浓香型铁观音虽然还不火,但迟早会有市场,四处去找还不如自己尝试着做。2013年,林毅建建了个品牌,专门做起当时在华安并不流行的浓香型铁观音。
曾6天关在烘焙房苦练
研制茶毁了上千斤原料
林毅建说,自己研制浓香型铁观音时走了不少弯路。
“当时脾气特别倔,想法也比较简单。”林毅建说,小时候看外公每年都要复焙老茶,保证老茶不因受潮而变质,于是就凭着这点记忆,再加上询问了一些制茶师傅的意见,他就开工了,其间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
林毅建说,为练烘茶,自己最多曾6天衣不解带,把自己关在烘焙房内,至今都觉得很疯狂。
“那时只要一听到‘哪里有个做茶很厉害的人’,哪怕在安溪都会立马跑过去请教。”林毅建说,甚至有人忽悠他,说做不出好茶是因为原料不行,他也会花大笔钱再买一大批原料。如此反复折腾,让他报废了上千斤的茶叶原料。
参加两岸斗茶获启发
专心研究起烘焙技艺
就在林毅建在摸索中彷徨时,2013年他参加了两岸斗茶,在评茶会上认识了来自安溪的浓香型铁观音专家苏兴茂。在苏兴茂的悉心指导下,林毅建不仅学会了烘焙工艺,更重要的是从制茶过程中体会到制作浓香型铁观音的乐趣。“这就像给了茶叶第二次生命一样。”
作为较早“吃螃蟹”的人,林毅建决定组织一个浓香型铁观音研究会,希望以自己的经验让本地茶商少走些弯路。
“刚开始没人相信,他们认为,你一个年轻人怎么可能比得过老师傅。”林毅建说。于是,他开始从身边人入手,找了周边一起做茶的朋友,很多都是80后,先说动他们一起尝试。
“基本上,每周大家都会聚在一起,互相评判对方最近烘出的茶质量如何,这一聊还经常能聊到深夜两三点。”林毅建说,最近为了来参加两岸斗茶,大家讨论得更勤快了,从11月初开始,大大小小的研讨会开了不下30次。
(记者 王颖达)
【声音】
既要金山又要青山
华安茶向精致转型
华安县农业局副局长林雄毅表示,今年华安县的茶产量比起去年有所减少,但这是为了华安茶的整体质量提升做准备。他告诉记者,“理性回归,精致转型”将是今后华安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林雄毅介绍,华安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其中铁观音种植面积约15万亩,约占95%。加工户12000多家,其中茶叶专业合作社120家、家庭农场70家,从事茶产业的劳动力近7万人,预计2015年干毛茶产值约16亿元,农民人均茶产业收入750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60%。
然而,茶叶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期已经过去,市场形势发生了改变。林雄毅说,2002年到2012年这十年间是华安县茶产业发展的高峰期,近几年来,渠道单一成为限制华安铁观音发展的又一因素。
在当前形势下,华安县茶产业开始向精致转型,改变原有的粗放式种植管理模式,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比如禁止在坡度25度以上的陡坡地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新开垦茶园。同时,对坡度过陡且无法进行生态改造的茶园,采取“退茶还林”,实现“林茶共生”。
不仅如此,华安县政府还出资对全县约10万亩7年以上的老茶园进行低产劣质茶园改造,引导、鼓励茶农进行精细化茶园管理,套种名贵树种调整,改善优化现有茶园生态环境。林雄毅介绍,改造后全县的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8至10万亩(以山地为主),使茶产业真正达到健康安全、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